全球泥炭地占地球陸地面積3%,儲存了陸地上1/3的碳,是全球森林碳儲量的兩倍。2019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提出——濕地 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
氣溫上升、海洋變暖、冰雪消融、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全球氣候變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只有通過尋求科學的對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才有積極作用。
2019年第23個世界濕地日即將來臨,《濕地公約》組織明確“濕地與氣候變化”為世界濕地日主題,以突出濕地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并以此提高公眾認知,推動濕地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濕地緩沖極端天氣對海岸線的影響
沿海濕地,如鹽沼、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起著減震器的作用。特別是紅樹林,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沿海灘涂或河口的一種特殊的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消浪先鋒、海岸衛士。
濕地減少洪水,緩解干旱
內陸濕地,如洪泛平原、河流、湖泊和沼澤的功能就像海綿,吸收和儲存多余的降雨,減少洪潮。
濕地可以吸收和儲存碳
泥炭地、紅樹林和海草儲存了大量的碳,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匯。濕地特別是泥炭地,在有效緩解溫室效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月2日為世界濕地日,今年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氣候變化”。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把增加濕地碳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濕地保護納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
2016年,原國家林業局制定了《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6—2020)》,明確了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自2014年起,我國啟動了重點省份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對分布面積較大的內蒙古、四川等11個省份泥炭沼澤進行碳庫調查,目前已完成6個省份調查試點工作,2018年創新性地建立了泥炭地調查工作機制,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