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數字化,首先要進行公共數據建設,在公共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數據建設。了解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區別,請點擊:數字名錄。
濕地保護網進行公共數據建設,有三個目標,一是成為信息平臺,成為超級數據庫,讓2600家濕地單位在濕地保護上部署自己的數據庫;二是成為資訊門戶,讓海量濕地文章和圖片存檔于濕地保護內;三是成為網絡空間,讓20萬濕地從業者成為濕地保護的注冊用戶。
一、業務信息建設
成為信息平臺,讓2600家濕地單位在濕地保護上部署自己的數據庫。
1.各級行政管理機構,包括31個省區市廳局、334個地市局,所產生的業務信息,與濕地保護互認互聯共享。
2.2300處各級濕地公園和濕地自然保護區,所產生的業務信息,與濕地保護互認互聯共享。
3.濕地相關企業,所產生的業務信息,與濕地保護互認互聯共享。
二、領域資訊建設
成為資訊門戶,讓海量濕地文章和圖片存檔于濕地保護內。
1.建立眾創內容生產機制,讓行業的事件、觀點和經驗都發布在濕地保護,形成新聞、評論和研究三個資訊板塊。
2.建立信息報送機制,讓各地各單位在傳統媒體發表的作品,同步發表于濕地保護。
3.建立一支內容隊伍,包括志愿編輯、行業記者、專欄作家、攝影師、文學家和科普作家等。
三、網絡空間建設
成為網絡空間,讓20萬濕地從業者成為濕地保護的注冊用戶。
“東西南北中”包括網絡空間。主張主權并行使領導權,政府管理部門不可能依賴私人商業平臺,而必須建立政府自己的平臺,必須與私人商業平臺爭奪注冊用戶,走網絡群眾路線。
分享即組織。政府要發揮行業知識擁有者的優勢,充分利用最先進的互聯網分享技術,形成知識分享氛圍,凝聚職工和公眾。
1.手機出版。將行業知識、政策精神圖片化、碎片化,有計劃、有步驟地系統出版適宜手機傳播的行業內容,占據知識制高點。
2.層級宣貫。進行有組織分享,保證權威知識和領導意圖,能夠在當天抵達全行業全體員工的手機。
3.專家科普。如同商業網站利用明星的微博和公眾號吸引粉絲,政府網站要充分業界專家的作用,通過140個文字和四幅圖片(微博格式)進行科普傳播,引導從業者積極參與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個人分享。
政府門戶網站均須進行集約平臺建設。技術上,集約平臺可以是門戶網站的一個頻道,也可以是獨立域名網站。不具備開辦獨立網站的政府部門,也須建設集約平臺,技術上可以在上級集約平臺上建設子平臺,如同在上級門戶網站建設業務信息欄目。
1.門戶網站是單信息源,集約平臺是多信息源。以部委網站為例,門戶網站發布部委產生的業務信息(含政務信息),而集約平臺整合了部委、省市縣管理機構以及從業單位所產生的所有業務信息。
2.門戶網站是信息化的副產品,集約平臺是數字化的主陣地。
3.門戶網站不包括媒體、公眾號和微博,而集約平臺提供領域資訊服務、公眾號平臺服務和微博平臺服務。——政府的兩微一端,指利用第三方商業平臺,以公眾號、微博等形式發布政務信息,不是向全行業提供注冊使用公眾號、微博的平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