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陸地資源間,存在緊密的聯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剛剛在日內瓦發布的《氣候變化與陸地》特別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正在使陸地資源承受巨大的壓力,加劇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影響糧食安全。
同時,合理與可持續地使用土地,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氣候變化影響,保護珍貴的土壤和生態系統。報告主要作者協調人之一、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賈根鎖接受聯合國新聞專訪,解讀氣候變化與陸地資源間的重要聯系。
乍得湖的嚴重沙漠化現象。過去50年間,乍得湖盆地面積從2.5萬平方公里縮小到了2千平方公里
作為《氣候變化與陸地》報告的主要作者協調人之一,賈根鎖表示,這份報告于2016年在委員會的全會上決定撰寫,正式的編寫工作于2017年10月開始,總共歷時近兩年。 報告共分為七章,由來自52個國家的107位作者合作完成,總共評估了7000多篇最新的科學文獻,并在兩次政府和專家審議期間,回復并解答了28000多條評審意見。 賈根鎖表示,與此前將陸地資源分入農業、林業和城市等不同領域進行討論不同,這份報告首次將土地覆蓋和利用視為一個整體,考察氣候變化對其所產生的影響。 同時,報告重點強調糧食安全、土地退化、荒漠化和生態系統服務等方面,并將各個領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措施放在一起,評估其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反饋。 賈根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賈根鎖表示,陸地是氣候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氣候變化會改變陸地的森林和植被覆蓋、農田的生產力、草地的產量,及濕地和生態系統的健康。反過來,陸地生態系統和土地利用變化會作用于碳收支,以及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從而影響氣候變化。 “報告顯示,最近幾十年的氣候變化,已經導致了氣候帶偏移。” 賈根鎖指出:“一些寒冷區域溫度升高、氣候改變,導致氣候帶逐漸向更北或緯度更高地區發展。由于生態系統演替速度慢于氣候變化,再加上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對這些區域的生態系統產生擾動,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造成威脅。” 氣候變化對于農業,以及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也存在不利影響。 賈根鎖指出,雖然部分文獻表明,在高緯度地區,增溫對于糧食生產有利,但也有更多的文獻指出,氣候變化在許多區域造成的極端天氣增加,對于農業災害的威脅非常大,總體的影響是不利的。
此外,雖然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人類的不合理利用,原本并不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后果,但報告也指出,氣候變化的確在許多地方加重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使得治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更加困難。 賈根鎖援引報告中的部分結論表示,由于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等原因,陸地資源正面臨巨大壓力,而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則使這種壓力進一步加劇,其中,農業、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是壓力的重要因素。 “報告指出,在1961-2015年間,全球土地退化的面積增加了300%。” 賈根鎖表示:“對全球、區域和各個國家而言,土地的總面積是相對固定的,假如大片的土地由于荒漠化、肥力下降而無法耕種,勢必就會使余下的可用農田承受更大的壓力,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以滿足增加人口的基本需求,因此報告提出,治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與糧食安全緊密相關。”
荒漠化正威脅著乍得的一個村莊
報告指出,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使用占到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23%,而天然陸地所吸收和儲藏的二氧化碳,則相當于化石燃料和工業排放的近三分之一。賈根鎖表示,退化的土地不但生產力下降,對碳的吸收和儲藏能力也會遭到削弱,加劇氣候變化的影響。 “荒漠化和退化的土地由于植被和土壤有機質減少,對碳的儲藏能力降低,碳排放的趨勢增加,會影響到碳收支和氣候變化的應對。”賈根鎖表示:“不加規劃的改變土地的利用方式,比如森林砍伐和農田開墾,從碳收支的角度來講,相當于減少了碳儲藏的潛能,可能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應。”
既然陸地使用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那么可持續地合理利用土地,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陸地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并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賈根鎖表示,這首先需要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以提高有限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賈根鎖指出:“土地所面臨的壓力來自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水利等各個部門,如果這些部門能夠采取協同一致的管理方式,面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土地利用的效果,實現可持續管理。”
2016年10月, 孟加拉國中部錫拉杰甘杰(Sirajganj)縣,一個男孩在船上眺望河岸。由于氣候變化,錫拉杰甘杰的農田受嚴重侵蝕,許多家庭失去生計,流離失所
此外,報告在政策建議部分還指出,可持續土地管理可以減少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保護農田減少土壤有機質的損失,保持森林生產力和生態系統服務等。 而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保護土地、土壤和生態系統,則需要采取區域和全球范圍的一致行動。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有8.2億人處于營養不良和食品不足狀態,另一方面又有20億人營養過剩和肥胖。”賈根鎖表示:“報告在政策建議中指出,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開展相互合作,進行有效的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能夠更好地保障全人類的糧食安全。” 與此同時,雖然對陸地資源實行可持續管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但它絕非“萬靈藥”,實現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賈根鎖指出:“來自土地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它的局限性,能夠部分解決問題,但是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比如,植樹造林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應對氣候變化,但也不是一個萬能的工具,在實施到一定程度之后也會飽和。” “報告所傳遞的一個清晰的信息是,可持續的陸地管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我們能把這個做好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就會更加容易實現,而且越早開始行動,付出的代價越小。”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是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氣候變化評估機構。其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的幅度、時間和對環境和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做出科學評估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響應戰略”(決議43/53)。
IPCC的評估由數百名首席科學家撰寫,他們志愿獻出自己的時間和專長,成為報告的“主要作者協調人”和“主要作者”。他們另征集數百名專家,做為“撰寫作者”,補充提供具體領域的專門知識。
IPCC的評估,為各級政府制定與氣候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是聯合國氣候大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談判的基礎。評估具有政策相關性,但不具政策指示性:它們做出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討論了可選方案的意義,但并不旨在告訴決策者該采取什么行動。
2007年12月,IPCC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它“努力確立并傳播有關人為氣候變化的更多知識,并為采取應對此類變化的措施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