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S創刊于2015年3月,由中國生態學學會與美國生態學會聯合創建,中國生態學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是一本開放獲取具有國際化水準的生態學專業高級學術期刊。
編者按:EHS近期推出封面文章,擬選擇具有高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成果做為封面文章進行推廣。今天推出一篇Narrative文章做為封面文章,該文研究了關于海草床中存在的各種微生境,以及它們對成年后棲息于珊瑚礁的動物的作用。
導 讀
海草床在復雜的沿海食物網中有其重要的生態位,這些食物網包括一系列相鄰且相互連通的生態系統,例如紅樹林和珊瑚礁。雖然海草床是公認為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其他動物的重要索餌場、育幼場和庇護所,但已有研究多將海草床作為同質化的生境來考慮。盡管已有關于海草床的空間結構對魚類群落影響的報道,但很少有研究評估海草床內多樣化的微生境對棲息在其中的海洋動物的生態重要性。
來自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泰國海洋和沿海資源部泰國灣東部研究開發中心、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的Jianguo Du、Wenjia Hu、Ivan Nagelkerken、Laddawan Sangsawang、Kar Hoe Loh、Jillian Lean-Sim Ooi、Jianji Liao、Xinqing Zheng、Shuting Qiu和Bin Chen等學者,利用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拍攝的海草床微生境照片,揭示了海草床中存在的各種微生境,以及它們對成年后棲息于珊瑚礁的動物的作用。研究成果以“Seagrass meadows provide multiple benefits to adjacent coral reefs through various microhabitat functions”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2020,6(1):DOI:10.1080/20964129.2020.1812433)上。
文章主要觀點
1、海草床是相鄰且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的天然過濾器
海草植物可以在水流通過海草床時減緩其流速,使顆粒物沉降在海草床底層,同時水中的懸浮顆粒物也會被過濾并附著在海草葉片上(圖1)。因此,與海草床相鄰的珊瑚礁和海草床內的珊瑚斑塊能夠受益于海草床的水質凈化功能。
圖1 一群銀帶鯡在海草床-珊瑚礁生境間游動(杜建國攝于泰國噠叻)
2、海草床為海洋生物提供多種微生境作為育幼場
據估算海草床為全球約20%的漁業提供了重要的育幼場。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具有不同冠層特征的海草床支持著各具特色的魚類群落,其中約64%—93%的魚類為仔稚幼魚,這些物種的幼體適應了不同的海草床微生境,表現出與成體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一些幼體的體色呈淺綠色以適應海草葉片的顏色,而成體一旦遷移到珊瑚礁就會改變體色(圖2)。此外,一些魚類的幼魚在海草床營獨居生活,能夠很容易地隱藏在茂密的海藻-海草或礫石洞構成的微生境中;而在珊瑚礁區的成魚則營群居生活,從而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圖3)。
圖2 雙色裂唇魚幼魚棲息于海草床中的礫石洞附近(上);成魚則在珊瑚礁區徘徊,尋找其他攜帶有體外寄生蟲的魚類,并為它們做清潔(下)(杜建國攝于馬來西亞柔佛)
圖3 金帶齒頜鯛幼魚獨居于海藻-海草微生境(上);而在珊瑚礁區的成魚則營群居生活(下)(杜建國攝于中國西沙)
3、海草床為眾多礁棲生物提供微生境作為索餌場
海草床是許多動物尤其是那些定期光顧海草床動物的重要索餌場。在不同的海草床微生境中,礁棲生物在覓食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攝食方式。例如,一些物種以海草葉片上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圖4),一些物種以生活在海草床沙底內的底棲動物為食(圖5),而另一些物種則直接取食新鮮和凋落的海草葉片(圖6)。另外,在海草床-珊瑚礁鑲嵌生境中,多種魚類白天在珊瑚礁區內隱蔽,晚上則巡游到鄰近的海草床中覓食。因此,海草床通過魚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的晝夜和乘潮洄游為鄰近生境提供了營養輸入。
圖4 扁平的長吻鉆嘴魚黃昏時分在海草叢中捕食無脊椎動物(上);白天則在珊瑚礁區攝食蠕蟲(下)(杜建國攝于泰國噠叻)
圖5 紡錘形的黑斑緋鯉夜晚在海草床中的沙地捕食底棲生物(上);白天則棲息于珊瑚礁區(下)(杜建國攝于泰國噠叻)
圖6 白棘三列海膽在海草-大型海藻微生境中攝食新鮮和凋落的海草葉片(上);在珊瑚礁區則覆蓋珊瑚和骨骼碎片攝食微生物和微藻膜(下)(杜建國攝于中國西沙)
4、海草床為海洋動物提供多種微生境作為庇護所
海草床中密集的海草根莖網絡可降低棲息其中的生物被捕食的風險,同時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微生境。許多生活在海草床中的動物可通過調整它們的行為和體色來適應微生境,并對上述微生境進行了多樣化和專門化的利用,從而減少被捕食的風險。觀察到了三種適應性行為:
(1)在海草床微生境的掩護下,一些躲藏在洞穴中的魚類(圖7)或與海葵共生的蝦類(圖8),其活動范圍比珊瑚礁區更大。
圖7 黃金鰕虎魚在海草葉片的掩護下游出洞穴一段距離(上);但在珊瑚礁區,其洞穴僅被裸露的砂礫包圍,它會更加謹慎很少離開洞穴(下)(杜建國攝于馬來西亞柔佛)
圖8 短腕巖蝦在相鄰的海草葉片掩護下可游離其共生的海葵(上);但在珊瑚礁區則通常棲身于海葵中不外出(下)(杜建國攝于馬來西亞柔佛)
(2)部分物種可以通過調整它們的體色以適應周圍環境(圖9和圖10)。
圖9 玳瑁石斑魚調整了體色和斑紋與周圍茂盛海草叢中的硬底質微生境相一致(上);在珊瑚礁區也有這種行為(下)(杜建國攝于泰國噠叻)
圖10 饅頭海星在沒有天敵的海草床上呈鮮紅色(上);但在有捕食者的珊瑚礁區則顏色較淺,以與周圍環境匹配(下)(杜建國攝于泰國噠叻)
(3)有些物種通過擬態行為將身體模擬成類似海草葉片的形態以欺騙捕食者(圖11)。
圖11 狼跳巖鳚通過將其體型和體色模擬成海草葉片,惟妙惟肖地融入到海草-沙地微生境(杜建國攝于泰國噠叻)
結 論
海草床通過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通性,在熱帶近海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人員通常從景觀和物質循環等宏觀層面研究海草床,然而,從微生境角度對這種連通性支持機制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并且往往被忽視。本研究發現,通過為各種幼體和成體礁棲生物提供微生境,海草床為鄰近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地支持。因此,我們建議應擴展對海草床和其他近海生態系統的生境和育幼功能的探索,以加強對微生境的研究和認識。未來可通過野外實地觀察和室內受控實驗來進一步評估微生境對生態位的支持作用,并應考慮到微生境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僅要保護生態系統整體,亦要保護其中包含的微生境多樣性。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