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沙塵暴,洪水,干旱,荒漠化,泥石流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令人驚訝,發人深省。究其原因,就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所致,這也是大自然向我們人類發出的警報。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徹底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觀念上的誤區。
我縣是吉林省唯一的牧業大縣,有濕地草原、草甸400萬畝,平均每個農業人口占有草原草甸16.27畝,位居全省第一位,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遼闊的濕地草原草甸,曾為全省乃至全國畜牧業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被國家農業部冠與“中國草原紅牛之鄉”的美譽。然而,近三十年來,由于人們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大計,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進行掠奪式生產和開發,過度毀草開荒種地,使草原面積銳減。據縣有關部門統計,全縣六十年代有耕地11萬畝,七十年代耕地達到21萬畝,八十年代達到33萬畝,毀草開荒現象直到九十年代才得到有效的遏制。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地表植被遂年減少,草原堿化、沙化、退化日益嚴重。而且,特別是一度盲目發展對草原有極大破壞作用的山羊,加重了草原承受能力,造成大面積的不毛之地。據業內人士說,目前大約有200萬畝草原是白花花的“堿巴臘”。
五六十年代全縣著名的裕記、良井子,三家子,天利泰等大草原草高可達1——1.2米,草的覆蓋率達到80——90%。如今那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草綠了,牛羊肥了,草黃了,牛羊瘦了,下雪了,牛羊死了”。形成這樣一種自然規律,就是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淡薄,思想觀念落后的結果。
草原植被的破壞,不但制約了我縣畜牧業的發展,同時也嚴重的響影了農業生產。旱災是我們這里的常災,特別是近年來,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已經成為阻障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號瓶頸”。對這種十年九旱的氣候現象,多年來許多人認為是本地區就屬于半干旱地區,是所處的地理位置因素造成的,干旱是正常,否則是不正常的。所以,導致長期以來,我們在解決抗旱問題上一直圍繞著打抗旱井這個圈子轉,年年投入大量資金打井,年年大搞水利工程建設,卻忽視了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結果是井越打越多,旱情越來越重,生產成本提高了,而且還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干旱問題。
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回想一下,為什么三十年前也是這塊土地,草原上的草能生長得那樣茂盛,沙丘上的樹能生長得那樣茂密,農業上十之八九是風調雨順年。我認為,這與地面植被變化巨大有直接的關系,據氣象專業人士說,這種現象叫作“下墊面”改變。
根據《中國生態演變與治理方略》一書介紹,“大面積綠地的旺盛濕潤蒸騰空氣,是形成對流雨和鋒面雨的重要條件,蒸騰量對雨量的大小有決定作用”。可想而知,200萬畝堿地,還有更大面積的沙丘產生的干熱氣流對降雨會有多大的影響,既使很厚的雨云,在這種干熱空氣的推升下,也很難降下雨來。由此可見,“地理位置因素”不是干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草木濕地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因此,我們必須走出“地理位置因素”等觀念的誤區,在抓好水源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大對恢復草原、濕地、沙丘生態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