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4日訊(記者劉嘉 通訊員陳詩靈)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和日內瓦同步召開。在武漢東湖國際會議中心主會場,受執委會邀請,一套由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教研員、老師們牽頭編寫的《生態文明(生態道德)教育叢書》將在會議期間進行展示。
叢書《濕地公約》已擺放至會場。
《濕地》《觀鳥》《自然筆記》,叢書中的三本書用教育專題的形式引導少年兒童走進大自然,研究自然界的生命現象,關注濕地,培養他們用行動改善生態環境的意識。
4日,叢書主編、江漢區科技首席教師程慧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江漢區一直有著濃郁的生態道德教育氛圍,110所全國“濕地學校”中,湖北省共有14所,來自江漢區的學校就占7所。“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發現,觀鳥、濕地、自然筆記這三個專題活動能很好地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是中小學生樂于參與的生態道德教育項目。”
布置會場展臺,程慧手持叢書合影。
然而,程慧發現有些學校對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真實自然環境的實踐體驗。“為了進一步推進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項目高質量發展,師生們需要一套高質量的生態道德教育課程。”2019年,“江漢區生態文明教育課題組”申報了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啟動了這三本書的編寫工作。相關專業機構、課題組成員、部分江漢區中小學優秀教師等加入進來,共同編寫叢書。
為了編寫好這套叢書,老師們走近濕地,進行實地調查。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三本書的每一節都分為“導語”“聚焦”“實踐”和“拓展”幾個板塊,內容貼合中小學生的興趣,可操作性強。如《濕地》中的實踐項目“模擬內陸湖泊的消失”,指導學生進行課堂游戲,同學們扮演內陸湖泊的各支流,考慮本流域的農業灌溉、生活用水、河流保障水位等需要,最終是如何導致湖泊干涸的,體驗各自產生的影響,從而理解湖泊干涸的原因,激發孩子們保護湖泊的意識。書中還特別注重引導師生實踐,如《濕地》中的“探尋濕地入侵物種”一節就邀請學生走進身邊的濕地,實地調查外來入侵物種,讓學生在自然體驗中豐富環境保護實踐知識,養成“不隨意放生”的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習慣。
書中鳥類插圖——戴勝。
武漢有著豐富的濕地資源,叢書中也選擇了很多武漢學生熟悉的濕地、身邊能看得到的鳥類。如《觀鳥》一書中,講解“戶外觀鳥”方法時,舉例列出的都是武漢常見鳥類,如珠頸斑鳩、灰喜鵲、翠鳥、黑水雞、白鷺、白頭鵯、棕背伯勞等,引導學生從校園觀鳥開始,再進入公園、田野、樹林濕地觀鳥。
書中鳥類插圖——棕背伯勞。
編寫這套叢書時,選用鳥類照片成了困擾程慧和老師們的難題。為了拍到畫面質量較好的鳥類插圖,程慧自費購買了單反相機和長焦鏡頭,每個周末都會選擇一到兩個觀鳥點拍攝,一拍就是一整天,餓了就吃自帶的干糧。一年多里,他和老師們在武漢周邊拍到了近一百種鳥的照片,總數達2萬余張,積累起武漢周邊濕地分布情況、鳥類分布情況的第一手實景資料。書稿成型后,交給叢書顧問委員會專家們審閱,再交由出版社完成三審三校,今年10月正式出版。
書中鳥類插圖——夜鷺。
“《濕地》《觀鳥》《自然筆記》是湖北省首套生態文明(生態道德)教育叢書,在全國范圍內,也是面向青少年的首套同類題材讀本。”中國濕地學校網絡委員會湖北省相關負責人評價。“濕地大會”前夕,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主辦的“我,和我的濕地”系列活動中開展的“叢林探秘”“濕地法庭”“濕地觀鳥”“濕地植物調查”等,都借鑒了叢書內容。受大會執委會邀請,三本書將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主會場和高級別會議會場進行展覽、交流。程慧介紹,后期,三本書將分發給江漢區中小學和幼兒園,作為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用書使用、推廣。(本文圖片均由江漢區科技首席教師程慧提供)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