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礦區與鄱陽湖
生態修復學術沙龍在南昌舉行
1月5日,江西省生態學會2024年礦區與鄱陽湖生態修復學術沙龍在江西省生態地質大隊成功舉辦。活動集科研院校、行業學會、企事業單位多方力量,展示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案例,為促進我省生態修復技術創新與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徑。
活動現場照
本次活動由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戴年華主持,采取學術報告與現場討論交流的形式進行。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崔鍵、南昌航空大學副教授熊貞晟、廣東江銅桃林生態環境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楊濤濤作為此次沙龍的分享嘉賓,現場分享最新科研成果與成功案例。
崔鍵研究員分享了典型水生植物資源及其在磷和重金屬污染水體中的應用研究經驗。他針對當前水環境中關鍵污染及水環境生態修復中技術瓶頸,開展了磷和重金屬高富集能力植物的篩選及資源化的研究,研發出水生植物與資源化產品的聯合修復技術并剖析相關機制,最終在實際應用階段獲得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熊貞晟副教授作《離子型稀土礦區高氮尾水微藻資源化技術探究與應用》報告。報告從稀土尾水的污染特征及成因入手,詳細介紹了微藻脫氮的性能及強化、現場試驗的進展,探討采用微藻脫氮技術路線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楊濤濤高級工程師分享了所在團隊基于微生物原位調控的礦山污染源頭阻控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通過項目實踐表明,調控礦山土壤微生物群落、精準添加鈍化改良材料,能夠有效解決礦山土壤持續性產酸和重金屬溶出問題;優選“草-灌-喬”耐酸固化植物,建立正向演替植被生態系統,將有助于解決礦山開發過程中溶出的重金屬長效固定問題。
戴年華研究員在“鄱陽湖面臨的困境與生態修復”報告中,針對鄱陽湖2003年來水文節律發生明顯變化,以及2020年實施十年禁漁的長江生態大保護機遇,運用水-草-魚-鳥-豚-湖與人的和諧共生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理念,提出了實施鄱陽湖秋子湖的生態修復的對策與建議。
在研討交流中,大家一致認為,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按照省委的決策部署,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責任,立足生態科技創新,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環境質量鞏固提升,為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貢獻更大力量。
省自然資源廳、省地質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省生態學會、省科學院、省農業科學院、省水利科學院、省社會科學院、省林業科學院、省生態文明研究院、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南昌航空大學、井岡山大學等科研院校、行業學會以及省生態地質大隊專家學者,省內外生態環境修復行業企業代表共計30余人出席會議。
(江西省環境生態大隊 張晨/文 楊文卓/圖)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