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草采挖季已接近尾聲,50歲的葉青村村民多吉才仁已經準備收拾東西,回到縣城的家里。
“以前我是個牧民,現在響應國家號召退牧還草,一家人都搬到縣城去住了,每年5月到6月挖蟲草的時候,才會回到葉青村的住處。”多吉才仁說。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葉青村附近的草場(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葉青村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長江源頭干流河段通天河在此流經。近日,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組來到葉青村。群山環繞之中,古銅色的通天河在這里轉了一個彎,留下一道美麗的曲線。
外人可能想不到的是,就在長江源頭的這個小小的村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這是長江源頭干流河段通天河大轉彎(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和立新鄉的其他村莊一樣,當地居民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放牧和挖蟲草。據立新鄉黨委書記才仁松保介紹,2009年,當地政府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行退牧還草,以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同時給予配合政策的牧民草原生態保護補助,以多吉才仁的5口之家為例,每人每年可以領到補助2100元。
現在多吉才仁一家主要靠挖蟲草和在縣城做點小生意為生,雖然收入未必有以前多,但他并不后悔。“退牧還草這些年,這里的生態確實好了起來,草也綠了,水也清了。我們現在在縣城生活,小孩上學和看病也很方便。”多吉才仁說。
↑這是葉青村附近山崗上“萬里長江第一灣”的標識(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退牧還草為保護草原生態打下了基礎,但這還遠遠不夠。才仁松保介紹,在葉青村,生態環境保護已寫進了村規民約,成為當地百姓的共同理念。
“藏族人民是敬畏自然的,生態保護的理念與之相結合,很容易轉化為行動。”才仁松保說。據介紹,當地群眾自發成立了生態管護隊,隊內有管護員140余名,定期沿河流進行巡護工作,如撿拾垃圾等。
↑這是葉青村附近的草原(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為調動管護員的積極性,當地政府每年會對各個管護責任區進行評比、獎勵,獎勵最高可達5000元。
站在葉青村的山崗上,通天河在腳下奔流而過。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年1至3月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中,通天河排名第11位。整個長江流域I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超過80%,流域內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再過幾天我們就回縣城了,明年5月,再來葉青村。”多吉才仁笑著說。(完)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