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臺北動物園大熊貓“團團”因病而亡。新華社報道用的是“病逝”,臺灣媒體用的是“離世”,都是死亡的委婉說法。其中“病逝”拓展開來,就是“患病逝世”或“因病逝世”,“逝世”的感情色彩最濃厚,反映了大熊貓不同尋常的地位,和對團團病亡的惋惜、不舍。
據說漢語里有關“死亡”的委婉說法,以逝者的身份地位、關系遠近、死因、年齡等多達400種,含蓄的感情表達文化豐富極了。大熊貓是國寶,用“逝世”表述團團的死,肯定也是恰當的。不過,由大熊貓想到人,新冠第一年那么多的患者因病逝去,媒體播報用的都是“死亡”多少例,相比較不夠含蓄,有些遺憾。
團團2004年9月出生于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雄性,2008年12月和雌性大熊貓“圓圓”結伴赴臺,落腳在臺北動物園,傳遞著大陸人民對臺灣人民的深情厚誼,團團圓圓也寄望兩岸早日統一,攜手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它們給臺灣同胞送上國寶魅力和無盡歡樂的同時,分別于2013年和2020年產下兩崽,也算兒女雙全很圓滿了,就是團團病亡有點早。
團團今年18歲,按大熊貓一般壽命25歲到30歲算,還有10年左右的壽命,可惜一病嗚呼了。報道稱8月下旬突然出現癲癇癥狀,檢查發現有腦部水腫、壞死現象,后續病況不斷惡化,19日早晨連續三度發作癲癇,下午1:48心跳停止。生命無常,所有的動物和人一樣,都有生老病死,團團病亡也屬正常吧。
物種的生命力在于種群充滿活力的新陳代謝,也就是常說的世上新人換舊人,潛藏著無限增長的能力。而構成種群的個體不斷逝去是必然的,也是種群適應區域生態平衡永不衰敗的條件。臺北動物園的大熊貓已經是一個小種群,但缺乏遺傳多樣性,要進化性維系可持續的種群,還需要補充一些有繁殖能力而親緣關系比較遠的大熊貓個體。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