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遇白鶴”作為鄱陽湖畔以白鶴保護為核心的生態景區,憑借其獨特的候鳥資源、濕地景觀及科研基礎,已成為研學旅行和自然教育的重要載體。結合江西省生態學會開展鄱陽湖生態科學技術普及的案例與實踐經驗,提出其賦能路徑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
一、以白鶴為核心,打造沉浸式自然課堂
1. 候鳥觀察與生態認知
依托全球近三分之一白鶴種群在此越冬的獨特資源,設計觀鳥活動,如使用專業望遠鏡觀察白鶴覓食、飛行行為,并對比白枕鶴、白頭鶴、灰鶴等不同鶴類特征(如白鶴的全身潔白與白頭鶴的體型差異)。通過專家講解白鶴遷徙路線、瀕危原因及保護意義,深化生態認知。
2. 藕田生態系統探究
藕田不僅是白鶴的覓食地,也是濕地生態系統的縮影。學生可參與藕田水質檢測、水生植物(如蓮、菱、芡實、苦草、冬芽)生長調查,分析水位變化對白鶴棲息的影響,理解“水-草-魚-鳥”的生態鏈關系。
二、融合法治教育,強化生態保護意識
1. 法律與政策實踐結合
在研學中融入《野生動物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法規教育,如通過案例分析禁漁政策對鄱陽湖魚類資源恢復的成效,或探討人鳥沖突、鳥線友好、藕田鳥害補償機制的合理性。
2. 護鳥志愿者行動
組織學生參與“護鳥小志愿者”活動,如記錄候鳥行為、清理濕地垃圾,并頒發榮譽證書,激發責任感。安徽農業大學的“公民科學家”項目模式可借鑒,鼓勵學生上傳觀測數據至鳥類識別APP,形成長期參與機制。
三、跨學科聯動,拓展研學深度
1. 科學與人文融合
結合鄱陽湖詩詞(如“楓葉荻花秋瑟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開展自然寫生、攝影比賽,將文學藝術融入生態教育。參考烏蘭浩特植物拓染活動,可開發藕田植物標本制作、生態藝術創作等非遺體驗項目,增強文化感知力。
2. 勞動教育與科研實踐
設計藕田種植、生態浮島搭建等勞動項目,讓學生體驗濕地修復技術;與高校、科院所合作開展小型科研課題,如白鶴行為節律觀測或藕田生物多樣性調查,培養科學思維。
四、科技賦能,創新教育形式
1. 數字化體驗與傳播
開發VR虛擬觀鳥系統,模擬白鶴遷徙路徑,或通過直播課堂展示實時候鳥動態。江西“數字江豚”項目的成功經驗表明,科技手段可大幅提升教育吸引力。
2. 數據驅動的研學成果
鼓勵學生將觀測數據整理成報告,參與學科競賽或發布科普文章。例如安徽農業大學學生通過寒假科考為皖江生態保護提供決策參考,類似模式可應用于藕田生態研究。
五、多方協作,構建可持續生態圈
1. 政-校-社資源整合
聯合保護區管理機構、科研機構(如江西省科學院、江西師范大學)提供專業支持,政府主導生態補償政策落地,社區參與藕田管理,形成“保護-教育-生計”良性循環。
2. 品牌化與IP打造
借鑒“白鶴王國”IP傳播經驗,推出“藕遇白鶴”研學品牌,舉辦國際觀鳥活動、生態攝影展,吸引全球關注。同時開發文創產品(如白鶴主題研學手冊、藕田生態認證農產品),實現“以教養保”。
六、案例示范與模式推廣
1. 成功實踐參考
留守兒童研學:新法制報社、江西省生態學會、南昌揚子洲鎮滕洲小學聯合開展主題為“關愛留守兒童,法治相伴成長”的第二屆鄱陽湖生態法治研學實踐公益活動,通過觀鳥、法治課堂和寫生活動,讓留守兒童成為生態保護宣傳者。
高校合作:安徽農業大學的“三味”思政作業模式,將科考與助農結合,可復制至藕田周邊的農村社區。
2. 季節性課程設計
結合白鶴越冬期(11月至次年3月)設計冬季研學高峰,夏季則可開展濕地植物研究或藕田耕作體驗,形成全年活動體系。
“藕遇白鶴”通過生態資源深度利用、跨學科融合、科技賦能與社會協作,不僅為研學旅行提供了獨特的自然課堂,更成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平臺。其經驗可為其他濕地型保護地的教育開發提供參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理念走向行動。
附:“藕遇白鶴”小知識
“藕遇白鶴”是鄱陽湖區域以白鶴保護為核心的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項目,其發展歷程及核心內容如下:
起源與發展
生態契機:2012年,鄱陽湖畔南昌五星墾殖場的藕田首次出現白鶴覓食現象,隨后白鶴數量逐年增加,引發對生態補償和保護措施的探討?。2017年,攝影人士發起“眾籌種藕打造白鶴攝影基地”行動,首屆江西省生態學會“五星藕遇白鶴”生態保護學術沙龍建議組建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并打造科普基地,央視曾直播相關實況?。
政府推動:2020年,南昌高新區管委會將藕田面積從300余畝擴展至1045畝,并打造“白鶴小鎮”,完善觀鳥步道、科普館等設施?。2024年,該區域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核心舉措
生態保護模式?:?(1)候鳥食堂?:將千余畝藕田改造為越冬候鳥的固定覓食地,提供蓮藕等食物資源?。(2)?棲息保障?:設立“候鳥醫院”、限制人為干擾,確保白鶴等珍稀候鳥安全棲息?。
?文旅融合實踐?
觀鳥體驗?:建設觀鳥廊道、民宿,游客可近距離觀賞白鶴、東方白鸛等鳥類。
?科普教育?:通過候鳥科普館、研學活動傳播生態保護理念,2023年接待游客35萬人次?。
文化與社會影響
學術交流?:江西省生態學會定期舉辦“藕遇白鶴”生態保護學術沙龍,2025年3月召開的第二屆會議匯聚國內外科研機構及保護組織代表?。
文化創作?:2020年,江西省將白鶴定為“省鳥”,并推出歌曲《藕遇白鶴》,以藝術形式傳播保護理念,歌詞融入鄱陽湖生態意象?46。
4現狀與意義
截至2025年3月,“白鶴小鎮”已成為全球白鶴觀賞距離最近的地點之一,年復一年見證白鶴與人類的和諧共生。這一模式不僅保護了瀕危物種,還通過生態旅游帶動區域發展,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了“江西樣本”?。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