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惠州市林業局正式發布《惠州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專項規劃(2024—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惠州首部市級層面紅樹林濕地專項規劃,它的實施,將有利于惠州市紅樹林濕地保護逐步實現精細化管理,為粵港澳大灣區構建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提供“惠州樣本”。
構建“一帶兩區多點”空間格局
《規劃》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施策、統籌推進、創新示范、共建共享,系統優化全市紅樹林生態空間格局,在夯實惠州市20多年紅樹林保護修復成果的基礎上,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及服務功能,加強紅樹林資源管控,持續推進全市紅樹林保護修復,探索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全面深入探索紅樹林可持續發展,重點推進萬畝紅樹林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為串聯紅樹林生態文旅項目、打造綠美惠州新名片提供有力支撐。
惠州現有紅樹林地387.87公頃(2023年國土三調變更數據),規劃期內(2024—2030年)將新增紅樹林231.95公頃,相當于325個標準足球場規模,通過科學修復和系統治理,提升惠州市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
《規劃》還提出構建“一帶兩區多點”空間格局——根據惠州市紅樹林濕地資源情況,符合惠州市紅樹林保護要求,規劃以濱海紅樹林生態屏障帶為核心,打造稔平半島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和大亞灣淡澳河紅樹林游憩展示區,并布局考洲洋、范和港等多個保護修復節點,形成陸海統籌的保護網絡。
為實現上述目標,惠州市重點部署了八大任務、七大重點工程。其中的亮點之一是,針對廣東近危物種的原生種群欖李開展專項保育,通過就地保護,開展清除入侵物種、疏通水系、恢復水動力等,逐步恢復野生欖李種群的適宜生境,提升種群生長健康狀況。營造工程優先選址在自然保護地內的宜林灘涂,使紅樹林分布更加集中,更能發揮生態效益;修復工程瞄準因有害生物入侵、單一人工林樹種老化等原因造成的受損紅樹林,通過補植套種、樹種更新等方式恢復鄉土紅樹林群落,以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
構建紅樹林監測體系 加強科普宣教
《規劃》構建全市紅樹林監測體系,是對紅樹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實現有效保護和高效管理的必要措施,覆蓋水文、水質、土壤、氣象、動植物、有害生物等監測網絡,依托自然保護地、重要濕地,布設視頻監控點,通過林長制綜合管理及自動相機、無人機技術等實現資源動態管理,實時掌握紅樹林生長狀況和威脅因素。同時加強科普宣教,創新社區共治模式,將紅樹林保護納入村規民約,聘請周邊村民擔任專職護林員,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保護氛圍。
在法制保障方面,《規劃》提出修訂《惠州市紅樹林保護管理辦法》,為全市紅樹林規范化管理提供法制支撐。
“這部規劃不僅是生態保護的‘路線圖’,更是高質量發展的‘轉換器’。”惠州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規范化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惠州紅樹林不僅能有效發揮海岸生態屏障作用,還將升級為兼具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綠色引擎”,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探索“紅樹林 ”多元發展路徑
惠州市通過萬畝紅樹林、種養耦合和紅樹林“藍碳”交易,不斷探索紅樹林可持續發展模式,以紅樹林生態修復提升濱海資源價值,帶動紅樹林生態與地方產業融合發展。
惠州在全省率先開展紅樹林碳匯開發,2024年惠東縣10年期紅樹林碳匯開發權成功交易,實現價值400萬元。據此,《規劃》進一步提出建立碳儲量調查與固碳成效評估機制,推動藍碳交易常態化,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濱海濕地方案。
探索“紅樹林 ”多元發展路徑,也是《規劃》的一大亮點。根據《規劃》內容,惠州市計劃在考洲洋片區,通過提升好招樓濕地公園重點打造考洲洋萬畝紅樹林生態景觀,形成紅樹林濕地文化 生態旅游示范區;挖掘惠州濱海地區客家文化、福佬文化等地方特色,以濱海公路形成大亞灣、范和、雙月灣、考洲洋紅樹林生態觀光游線,建設紅樹林宣教展示館、科普棧道,開發“觀鳥研學”“灘涂體驗”等產品,帶動民宿、農產品銷售等產業升級,把紅樹林生態文旅項目串聯成線,打造綠美惠州新名片。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