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F中國濕地保護體系項目是我國實施的首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型項目,在項目管理方面做了很多成功的嘗試,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 成立GEF中國濕地保護體系規劃型項目指導委員會。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管副局長任指導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國際財金合作司、國家林草局國際合作司、濕地管理司、調查規劃設計院,各項目省區林業局和林管局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為成員單位。建立了項目指導委員會年度會議制度,旨在審查各個項目的年度執行進展,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就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把握規劃型項目的戰略方向,確保各子項目能夠同時支持政府的相關戰略、滿足地方保護地的技術需求。這種管理模式成為規劃型項目成功的根本保障。
- 直接為國家濕地保護體系建設的政策與實踐服務。國家和地方濕地主管部門直接參與和指導項目各項活動,將各級濕地保護政策需求納入到項目活動之中,使項目成果直接貢獻于國家濕地保護政策與工程實踐之中,確保本項目能夠直接為國家和各地方濕地保護管理的重點戰略和優先任務服務。
- 全國濕地保護工作座談會探索建立中央、各省區和各項目點的項目管理縱向協調機制。上下聯動,確保項目點層面的探索實踐可以提升到省級和國家層面,而國家與省級層面的政策措施可以在項目點及時落地。
- 探索建立項目間橫向溝通協調機制。各項目之間互訪互學成為常態,確保項目實施經驗及時有效交流。中央項目采用多種形式積極溝通交流項目實施中的問題和經驗,為規劃型項目的管理工作樹立了好榜樣,例如中央項目牽頭組織一系列跨項目的活動,包括召開國際研討會、編制項目成果系列叢書、組織培訓、開展網絡視頻討論等,并就項目的11個交叉領域進行專題研討,確保全體項目管理人員思想高度統一,實現項目資源的優化配置,項目產出和影響的最大化。
- 建立項目間專家資源共享機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建立有效機制,促進承擔同類任務的國內外專家分享成果和經驗,節約了實施成本,提高了項目成效。同時,這些專家也起到了項目間溝通、交流和聯系的“紐帶”作用。
- 跨省區合作提升了濕地保護管理水平。大興安嶺項目是規劃型項目中唯一一個跨兩省區的項目,GEF大興安嶺項目于2016年推動成立了大興安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制定并完善了跨界合作的工作機制,推進跨省區濕地保護協作,并開展了兩省區濕地聯合調查、監測、執法與培訓等工作,為國內跨行政區的濕地保護管理提供了良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