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周末無事在網上閑逛,看到了《關于西溪的N個傳說》這篇文章,甚覺有趣,現根據需要調整后刊發如下。有個別故事不在現有西溪內,是屬于原有60平方公里的大西溪范圍。傳說故事,無處稽考,作不得真的。
一千多年的文化積淀,無數文人墨客的歌詞詠賦,在這方水土里,每一滴溪水,每一寸方石,都講述著娓娓動聽的故事。
看風景,猶如品茶,每個人都會看出不同的味道。來到西溪濕地,有人收獲了如詩如畫的風景,有人體驗了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也有人找到了鄉間野趣的真實。而在聆聽了這里的無數個故事傳說后,我們挑選了10個精彩故事與大家分享,若你還想知道得更多,就去那方水土看看吧,它永遠在等著你。
故事一:《水滸傳》結緣西溪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水滸”原意就是“水邊”,其故事背景是在今山東梁山,然而,《水滸傳》中許多場景的描寫與現在的西溪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相傳,施耐庵在他老家寫《水滸傳》時,寫著寫著就“江郎才盡”了,于是干脆放下筆背上行囊一路南游。到了杭州,即被杭州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他決定在杭州西溪河良渚購置一座二層樓的土木房,樓下開一間茶樓。日久天長,良渚鎮南來北往的商販和當地百姓都喜歡到他的茶樓來喝茶聊天。一晃幾年過去了。一日,他整理衣物時才在箱底發現了那本已發黃了的《水滸傳》草稿,之后便開始閉門寫作。一個一個梁山好漢的身影在他腦海中鮮活地浮現出來,西溪因此也成了他心目中的“水泊梁山”。
今西溪濕地核心景區深潭口徐家橫,就曾被人稱為“小梁山”。而距西溪蔣村不遠處的翠苑也有一個宋江村,這都與《水滸傳》有著很深的淵源。
故事二:乾隆游西溪
乾隆皇帝對江南美景一直是情有獨鐘的,曾六下江南。話說有一天乾隆在西湖旁的涼亭小憩,九月天丹桂飄香,西子湖波光點點,風味頗濃,可皇帝就是不太高興,神情倦怠。在他旁邊站著一位白發蒼蒼,略顯蒼老但臉色中卻透著謹慎和睿智的老者,此人名叫沈德潛。
老者探問乾隆究竟為何事所煩而心情寡郁?乾隆嘆息著說:“西湖,江南錦繡之地,一年四季風景各異;西湖之美,猶如小家碧玉,美在秀和柔,多有閨閣之氣,卻少了鄉野村婦的野和直。”沈德潛知道皇帝是由于看倦了西湖之秀,轉而想酌鄉村之野了。于是建議前往西溪一游。乾隆低吟道:“西溪尋溪幽,東眺明湖影。竹游既曲折,煙村亦辟靜。”原來,皇帝早有此想法了,所以提議一出,即攜二三隨從立時前往。
一路小溪曲水,輕舟泛歌中不知不覺就到了杏皇池(現址為三方廟北面)。杏皇池,鱗塘遍布,縱橫交錯,塘邊柿樹成林,時值深秋,正是柿子成熟的時候,乾隆看著紅彤彤的柿子不禁想上岸一游。豈料,剛一上岸,一個柿子正好掉在了他面前,這個柿子出奇地大,本來軟軟的柿子一落地就碎。可這柿子卻如用手摘得一般完好無損。沈德潛見狀笑著說:“皇上,這柿子在歡迎您啊!”乾隆一聽,樂了,御口一開“賜”柿樹千年壽辰,后來這棵柿樹果真壽命長得很,看來它真得感謝乾隆爺當年的一番恩典了。
故事三:秦始皇和清湯魚圓
西溪濕地是有名的魚米之鄉,盛產草、鰱、鳊、鳙等淡水鮮魚,是杭州最大的淡水魚供應地。西溪有一道名菜,叫作“清湯魚圓”。凡是到西溪的游客,都要嘗一嘗魚圓的味道。
說起來,魚圓這道菜和我們的秦始皇還有點淵源呢。據說秦始皇曾多次巡游南方,他愛吃魚卻又很怕魚刺,有不少御庖名廚因此喪命刀下。有一次,皇帝又巡游到南方,想要吃魚。于是請了當地最有名的廚師為其烹調。廚師在做魚時,想到自己厄運就要來臨,就把一肚子氣發在了案板上的魚上,用刀狠狠地剁魚,誰知道魚刺卻從斬基魚茸中露了出來。碰巧傳膳之聲傳來,他急中生智,拔去魚刺,將魚茸捏成團放入鮮湯,做了一道魚圓菜。這碗清湯魚圓,色澤白如玉,恰似清水芙蓉,鮮嫩如豆腐,很得皇帝喜歡。廚師因此而得到嘉獎,這道菜呢也慢慢流傳到了民間,特別是盛產淡水魚的西溪,把它做得更是色香味俱全。
故事四:半焦魚和無尾螺的故事
杭州留下鎮小河里,有一種一面白,一面蠟黃的魚,大家叫它半焦魚。河邊溪溝石坎中有一種沒有尾巴的螺螄叫無尾螺。傳說,這兩樣“寶貝”是乾隆皇帝游永興寺后才出現的。
據傳留下鎮的永興寺以前香火十分旺盛,寺里僧侶眾多。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到此,聞到一股煎魚的香氣。他就納悶了,莫非和尚不守清規戒律,殺生開葷?循著香氣飄來的方向找去,乾隆皇帝在靠近河邊的小房子里看到了正在煎魚的老和尚,旁邊還放了盤已經燒熟的螺螄。
乾隆于是問老和尚所烹何物?和尚答“池中游”。碗中何物?“石上爬”。如此答案令皇帝老爺非常生氣,竟敢把我比作燒熟的螺螄和鍋中的魚!無奈當時是私訪,不好發作。于是再問當真能游會爬?那時鍋中的魚已蒸得翻了白眼,老和尚端著鍋子邊念叨著“你看它在用烏珠白我,既然池太小就到外面去游吧”邊把里邊的魚和螺螄向河中倒去。乾隆將頭伸出窗外,看見落水的半焦魚甩甩尾巴游走了,螺螄呢則一顆顆地粘在了石頭上。
河中的無尾螺和半焦魚有事沒事就玩起了比賽。平時半焦魚總拿無尾螺“走”得比它慢而嘲笑無尾螺,無尾螺很不服氣提出正式比一次。比賽開始后,半焦魚想反正我行一里你無尾螺要爬上幾天,不如我趁此機會游蕩一下。于是,它這邊游游那邊逛逛,等到的時候卻發現無尾螺早就在終點處了。半焦魚驚訝地探問原因,原來無尾螺開賽后很聰明地依附在一艘即將開往終點處航船的船體下,后來船開了,它也就一路搭著順水船過來了,自然要比半焦魚快嘍!
故事五:越劇首演地的傳說
越劇的故鄉在嵊縣,可傳說越劇第一次真正演出卻是在西溪蔣村。
話說,當年陳氏祖父叫陳萬元,他在蔣村街上開有雜貨店和豆腐店,家中殷實,喜好聽書看戲。鄰里關系也十分融洽,常來常往好不熱鬧。陳萬元更是和唱戲說書的人稱兄道弟。
有一年恰逢陳萬元五十大壽,嵊縣北派藝人馬潮水等人在蔣村落地唱書,萬元便邀他們來為自己做壽。可后來,他覺得聽唱書不過癮,就力勸馬潮水上臺演《珍珠塔》。潮水開始推脫,但盛情難卻,又不能壞了壽星的興致,只好答應了。陳萬元非常開心。于是,村里人就用八仙桌在陳家廳堂搭了個小戲臺。聽說陳員外家要演大戲,村里愛看戲的、不愛看戲的都來看熱鬧了。午飯后,演員們身穿戲服在這個簡陋的舞臺上開始演出了,演出從《方卿別母》開始到《九松亭》,一直唱了一天一夜,好不熱鬧,大伙兒也看得越來越起勁,結束時還久久不肯離去。陳萬元也許沒想到,五十大壽的一場家中演出,竟然唱出了新的劇種———越劇。
據史料記載,現存的陳萬元古宅(蔣村街16—17號)就是當年越劇的首演地。
故事六:西溪鱗塘的傳說
西溪鱗塘星羅棋布,野趣橫生,傳說這眾多鱗塘還與《西游記》里的齊天大圣有關呢!
大圣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后,自以為是,上天入地。他沖入云霄來到天庭,剛好趕上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眾仙家齊聚一堂,一起參加這五百年開花、五百年結果的蟠桃盛宴。面對如此多的美酒仙果,孫大圣怎會錯過?他一邊喝美酒,一邊嘗仙果,仙果專挑大的吃,小的拿在手里一看就扔掉,大的不管好不好也嘗一口就丟,自在得很!王母娘娘可受不了啦,五百年才結的仙果豈能容這潑猴肆意糟蹋,于是就有了后來的“大鬧天宮”。
你可知道孫大圣把那些仙果扔到哪兒了?原來,仙果被孫悟空隨手一扔,不偏不倚地掉在了西溪這片土地上。由于是天上的東西,掉下來的時候就把西溪這塊濕地砸出了大小不一的上千個鱗塘,長出了紅柿、鳳竹、草蘆,因而西溪野趣濃郁、勝似仙境。
傳說,西溪鱗塘還有另一個來歷。
很早以前的洪荒年代,宇宙發生過一次毀滅性的大爆炸。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有人類。自然,西溪這個地方也只有成群的史前動物,比如恐龍。宇宙爆炸產生大量的流星雨劃過茫茫天際,恐龍四散奔跑,一塊塊大小各異的隕石如冰雹般落在西溪這塊濕地上,砸出了千千萬萬個大小各異的洞窟,然后又下了七天七夜的暴雨,于是西溪就有了這么多形態各異的鱗塘。
故事七:360畝蘆葦的來歷
西溪濕地以梅、竹、蘆、桑為世人所稱道,其中又數“蘆”最為有名。秋天蘆花飛起,白如積的美景曾吸引不少文人雅士駐足觀賞。可這漫漫蘆葦究竟從何而來呢?
傳說360畝蘆葦蕩原是360畝木排田,她的主人是一個名叫費八千的農民。費八千世代居于西溪,為人忠厚老實,妻子也溫柔善良,可是家中獨子費老實卻很不老實,生性暴躁頑劣,愛湊熱鬧。
話說三方廟三方老爺生日那天,廟里辦廟會。費老實心癢癢想去,無奈360畝木排田正待耕耘,母親不許他去,他只得很不情愿地提著蓑衣斗笠去田里耕田。途中路過泊庵(又稱小廟),庵里擺著一尊觀音,費老實看天氣沒那么快下雨,便把帶的東西寄放在觀音像下,沒好氣地讓觀音看好他的東西,此話被正云游到此準備給三方老爺拜壽的觀音聽見,觀音念其少不更事沒有怪罪。
費老實“老實”地耕田時,正巧被他的幾個準備去看廟會的酒肉朋友看到,那幫人起哄著開足了費老實的玩笑,弄得他越加不爽。耘田完畢后,費老實返回泊庵處拿他的東西,竟然發現蓑衣斗笠都不見了,他懊惱地爬上供桌往觀音像上拍了幾掌,頓時留下了烏黑的掌印。觀音拜壽回來看見自己的神像被如此玷污大發雷霆,即到玉帝處告狀。玉帝預荒廢360畝木排田以此懲罰費老實,最后觀音心慈讓其變成了360畝蘆葦蕩。
“殘支鵲夢依依,水沒鸕鶿作釣幾。忽見荻灘飛絮起,恍疑花點謝莊弄。”今天的西溪有如此佳境,看來還得歸功于費老實的無禮和觀音的那番善意了。
故事八:東穆塢和西穆塢的故事
凡是到過西溪的人都知道,東穆塢村和西穆塢村隸屬大西溪范圍,現位于西溪路南側。東穆塢村在西穆塢村的西面;相反,西穆塢村在東穆塢村的東面。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古人連“東、西”也不分了嗎?
相傳,有一年,皇帝派人到民間選妃,來到西溪。選美官在原東穆塢(即現在的西穆塢)選了一位名叫媚娘的妙齡女子;在原西穆塢(即現在東穆塢)選了一位名叫水仙的美麗村姑。
兩個美人進宮后深得皇帝老爺寵愛。勝沉魚賽落雁的媚娘,聰明伶俐,幫助皇帝打理朝政;如閉月似羞花的水仙則把皇帝的飲食起居照顧的井井有條。有了兩個美人助手后,一時間朝綱上下團結一致,百姓安居樂業。為了表彰美人的功績,皇帝決定獎賞她們。可金銀財寶宮中盡有,于是皇帝便和兩位妃子商量。美人提出既然自己現在享盡富貴,就該多為家鄉百姓做點事,建議不如賜字給村里。皇帝連連叫好,當即揮毫寫下東、西穆塢的牌匾,派使官送往西溪。
使官到達西溪后,被那里野趣橫生的景色迷得亂了方向。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總算找到了東、西穆塢所在之處,百姓的熱情讓使官沖昏了頭腦,賜匾時竟把兩者搞錯了。本該賜給西穆塢的牌匾賜給了東穆塢,而把東穆塢的牌匾賜給了西穆塢。鄉親們等使官走了之后揭牌時才發現了這個問題,想道既是皇帝御賜,那就將錯就錯吧。于是順著牌匾的題字把村名改了過來。
正是上演了這么一出“上錯花轎嫁對郎”,才“成就”了今天東穆塢在西穆塢的西面,西穆塢在東穆塢的東面的“奇觀”。
故事九:龍駒塢的由來
龍駒塢,杭州人是不陌生的,因為它是人生歸宿的好地方。但要說起這龍駒塢的來歷啊,可是有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北宋末年,皇朝搖搖欲墜。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女真金軍攻入汴京,不僅活捉了徽宗、欽宗二人,還在城內大肆屠殺,史稱“靖康之難”。同年5月初一,在抗金將領宗澤等北宋舊臣的擁戴下,年僅21歲的康王趙構,于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建立了新政權,成為南宋王朝的第一個皇帝即宋高宗。
趙構即位后,為躲避金兵的追殺以及想遷都杭州,遂而棄建康(南京)、揚州,轉鎮江、入浙江,一路逃難,渡過富春江才終于甩掉了金兵,踏上了如詩如畫的西溪趙山(后更名龍駒山)。
趙山環境清幽,山內有一寺名為清華寺。宋高宗在如此清雅環境之下苦悶思索社稷,得一老者從旁指點。老者主張迎戰金兵,并列舉數條有利戰事的理由,高宗聞后,龍顏大悅,猛地一驚,卻發現乃是黃粱一夢。雖是夢境,倒也給了高宗許多啟發,為以后南宋的建立和穩固奠定了基礎。
南宋建立并定都杭州后,宋高宗為了方便自己和官員們去余杭洞宵宮祈神,從古蕩至留下專門修筑了數里之長的石板輦道,稱之為“西溪輦道”。當時,高宗身旁有一匹馬,是高宗一次外出打獵時的戰利品。此馬傳說是天上來的,當年孫悟空不服自己只是個管馬的小弼馬翁,一怒之下將天馬全部趕出了馬棚,眾神在趕馬回廄時,不知怎么的這匹馬就下到了凡間,成了高宗日后的坐騎并因勇猛善戰深得高宗喜愛。
一日,高宗攜愛馬在輦道上行走,行至趙山塢(今龍駒塢)時,馬兒忽然掙脫韁繩,奔入塢中,蹤影全無,高宗于是認定這是龍馬回到自己老家去了。
趙山塢因此改名龍歸塢,后因字音轉變,龍歸塢逐漸成了龍駒塢,原有的清華寺也改名為龍歸院。
故事十:稚鳥緣生法華寺
《西溪梵隱志》載:法華山乃“西湖北山一支,其陽為竺國鷲嶺,其陰為法華”。
相傳東晉時,余杭有一個法號“法志”的和尚,常頌法華經于山上。法華山雖不高,卻很聚仙氣。山上灌木密匝,虬枝縱橫,就連鳥兒也識得這法華仙氣,每日清晨一鳥鳴而眾鳥合。
法志每日獨坐山中誦經,其時總有一稚鳥立于臺階下馴聽法志誦經。如此年復一年,稚鳥足足陪伴了法志七個年頭。一日,稚鳥聽禪時死了,法志和尚又誦一遍法華經,然后將其好生掩埋。
這天夜里,法志夢見自己來到法華山古道山林中,見一童子跪拜于石階上,便將其扶起,童子起身道“因每日聽經,得脫羽類,今生在前山王氏家。”話畢轉身指向遠處一戶人家。次日,法志和尚誦經完畢后便前往夢中童子指引處拜訪。途中遇見一小兒。小兒見到法志,立即迎上前去:“師傅,我稚兒也。”法志見其腋下有羽,方才相信夢中所見。
小兒七歲那年出家,因腋下有羽,故取名曇翼。曇翼如法志和尚一樣,每日誦法華經于山中,歷時二十載。曇翼誠誦法華經的事跡廣為流傳,后郡太守把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朝廷遂下令在曇翼誦經處修建法華寺,法華山因此名聲大噪。
如今法華寺依舊氣勢恢弘地坐落于今天的西溪路上。法華山與石壁山、龍駒山并連,周圍四十公里參差高下,頗多氣象。青石板石道穿錯于山林中,林中鳥雀筑巢,空氣清新潔凈。依稀還可見到傳說中彌漫于山林之中的禪法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