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小型涉禽,體長14-16厘米。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擴大呈鏟形。夏季上體黑色,具棕紅色羽緣。頭、頸、胸棕紅色,胸具黑色斑點,其余下體白色。冬羽背面灰褐色,具黑褐色羽軸紋。額和眉紋白色,貫眼紋黑褐色。下體白色,胸側具黃褐色縱紋。飛行時翅上有一窄的白色翼帶,腰和尾上覆羽兩側白色,中央黑色。覓食時用嘴在水中或爛泥中像掃帚一樣左右來回掃。據此特征和它那呈鏟形的黑色嘴,在野外很容易地就能與其他鷸類區別開來。這就是本期的科普主角—反嘴鷸。
學 名 :Eurynorhynchus pygmeus
俗 名 :琵嘴鷸、匙嘴鷸
特 征 :勺嘴鷸前額、頭頂和后頸栗紅色,具黑褐色縱紋。翕、肩和三級飛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緣栗色,使背呈現出紅栗色而具黑斑。翕部羽緣白色,在背部形成v字形的白色線。飛羽黑色,大覆羽具寬的白色尖端,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與大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組成翅上寬闊的白色翅帶。腰和尾上覆羽兩側白色,中間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兩側尾羽淡灰色。嘴基和頦白色。眼先較暗,有一黑色貫眼紋,在眼后貫眼紋較細。眉區、頭兩側、臉、前頸、頸側和上胸栗紅色,具細的褐色縱紋。下胸淡粟色,具褐色縱紋和斑點,有時在兩側形成由褐色斑點組成的縱帶。其余下體,色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頭頂和上體灰褐色,微具暗色羽軸紋。后頸較淡,翅覆羽灰色。具窄的白色羽緣。前額、眉紋和下體輝亮白色。頸測和上胸兩側微具褐灰色縱紋。
幼鳥頭頂黑褐色,具栗皮黃色羽緣。前額和眉紋乳白色。眼先和耳區有暗色斑紋。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多數具皮黃色和白色羽緣。其中白色羽緣在背部形成白色v形帶斑。翅覆羽褐色,具淡皮黃色和皮黃紅色羽緣。下體白色,胸兩側綴皮黃色,具細的褐色縱紋。
大小量度為:體長140~160毫米,嘴峰10~12毫米;翅85~106毫米;尾37~39毫米;跗跖19~22毫米。
習性:勺嘴鷸常單獨活動于水邊淺水處和松軟的爛泥地上。行走時常低垂著頭,不斷將嘴伸入水中或爛泥里,邊走邊用嘴在水中或泥里左右來回掃動前進,甚至轉回來的時候,嘴也不用從水中出來。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爛泥里左右來回掃動覓食。有時也在地面直接啄食。
繁殖方式:勺嘴鷸繁殖于西伯利亞東北部海岸凍原地帶,繁殖期6~7月。營巢于凍原沼澤、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海岸苔原與草地上。尤其喜歡在淡水塘邊的苔蘚草地上營巢。巢甚簡陋,主要由親鳥在松軟的苔原地上挖掘一圓形凹坑,內墊以苔蘚、枯草和柳葉。每窩產卵3~4枚。卵的顏色為淡褐色,被有細小的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8~33×20~23毫米。
分布范圍:中孟加拉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