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里的角落(2014,01,21)
人生風雨,多半來自情結。它一方面用不可預見的曲折編織著令人欣慰的精彩,一方面卻又悄無形影地澆筑著人生難以規避的悲情。不同的情結寫就了人生的曲折經歷,多人多樣的秉性對情結的理解和處理形成了不同的人生。
故鄉和家都是能讓人心醉的地方,那里的情網結的最密,哭和笑都能讓人忘我,特別是每逢佳節,故鄉和家應該是人心中的未一。
世事難測,為人生涯中,會有很多不如意,如果沒有意外,無家可歸當是最殘的。多數家即是心的歸宿,同時也是心營造的成果,有心就有家,無心則無家。
故鄉是自己首先聞世的地方,是自己由小到大生長的地方,也是學會做人的地方,哪里有刻骨銘心的記憶,有被呵護的溫馨與慈祥,自然終生難忘。很多人都用心在理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很多樹木數十年都不能成材,有不少人從生到死都不知道為人處世到什么境界才算是一個人。
家是自己由弱不經風生長到有擔當的地方,想家,回家,是為了報答有恩于自己的人,用曾經被攙扶的愛,去攙扶難抵風雨的人,不管是血濃于水的親情,還是路上隨行的博愛,履行做人的職責。
走了不少地方,有一句話印象很深,似乎是有很多解不開的東西在里面。今天在觀察野生動物時,突然就非常清晰地走出了心間,在意識里飄來飄去,“河南人戀家”。為什么?河南地處中原,從沒聽說有什么過人之處,到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還有什么“天府之國”,常讓人們多有向往。河南人的家中到底有什么,值得他們如此愛戀,以至于名聲在外。不錯,古人有“父母在,不遠行,行必有方。”做人要有擔擋,不能忘恩負義,可你也不能說只有河南人懂得這樣的道理吧。從大槐樹下走出去了多少人,天下文化處處可見中原文化的痕跡,這么重要的人文傳承是不可能輕以淡出人們的理念的。還是河南讓走出去的人有不可忘懷的記憶,所以總是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的要回來看看。真的說不出來河南有那些魚米之鄉的特點和風景,或著具天府之國那樣的富庶人居,就是居國之中,可四通八達,或著生活習慣以及文化意識曾經佼佼的讓人羨慕。
當人們習慣地把一個地方說成是某某某的故鄉時,就證明那個地方有某某某宜居的先決條件,如吃的,玩的,愉悅心情的,談情說愛的,傳宗接代的。應該說,每一種動物存在的前提,無非就是傳宗接代。吃喝玩樂,心情,愛,幾乎所有的精神物質擁有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傳宗接代。沙漠生活條件惡劣,很多動物包括聰明的人類都放棄了那樣的生活環境,但這并不能說那樣的生存環境沒有生命,即然有更好的生存環境,為什么不去占有,肯定也有它們的利益權衡。
動物們回到曾經讓心溫暖的地方,并不完全是為了報恩,而是一種美好回憶的尋求,對過去的回憶只是為了更好的以后,如果以前的美好有了變化,它們就會在變化中忍耐,一旦超出忍耐限度,就會再選擇,就會沒有規律地遷徙,直到客居地方的生活條件可以忍受為止。人類也是,“樓蘭”古國沒有現在就是事實,但不一定現存的人中沒有“樓蘭”后代,只是無從查證而已。地球上從有生命到現在究竟滅種了多少物種,沒有權威發布,它們去的原因,多為不適應生存條件,這就再一次證明了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原則。生態循環要求生物多樣化,宜居環境也需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來營造,但究竟需要多少種生物影響下的環境才能使人類感到舒服,眼下還沒有人能說清楚。豐富生物多樣性需要棲息地建設,什么樣的棲息地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環境影響需要的物種數量,我們現在還沒有研究出來,正兒八經的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摸錯了,會不會掉到河里淹死,誰也說不清楚。地球上有多少種生物,說不清楚,動態的靜態的,絕對的相對的,都說不清楚,滅絕了多少,新生了多少也說不清楚,人類真的能夠保護生物或滅絕生物,更說不清楚,沒有明確的證據,理論上說,意識指導下的行動,是在安慰自己。
誰都熱愛自己的家,就連大腦不發達的動植物都熱愛自己的家,但大家所做的一切,真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么?不知道。只有為父母親捶背揉腳是真的,能看見他們滿意的笑容。
我也說兩句 |
![]() 留個記號慢慢的看 ![]() 里面的知識,很值得我們去學習了,謝謝lz了。 ![]() 我來支持樓主!好貼收藏!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