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城市林間鳥兒歡唱
——南昌市紅谷灘新區觀鳥活動隨想
作 者:俞長好
(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
近年來,江西省南昌市啟動了“森林城鄉、花園南昌”建設,目標是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市范圍內全力推進以都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點”、都市綠色長廊為“線”、城鄉森林板塊為“面”、城郊生態綠化為“片”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這無疑是南昌城市生態建設史上的恢弘之作,也是人類文明趨向成熟,開始邁向生態文明的一個小小縮影。
生活在南昌城區的我們,明顯地感覺到這兩年身邊新栽的樹木多了,綠化的品位高了,鳥兒的身影多了。
作為一個觀鳥愛好者,我有幸記錄并見證著鳥類分布格局在城區變化的過程。
今年2月末,我從廬山返回南昌上班后,開展了一項工作,并將其轉變為周末休閑健身的活動——周六清晨,邀請一批鳥類愛好者在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碟子湖-豐河堤壩-黃家湖(以下簡稱“碟子湖”)開展徒步觀鳥活動。活動持續至今共開展20次,參加人員眾多,有科研院所專家、大專院校師生、政府機關干部職工、企事業單位領導、員工等各個階層,不到半年的時間,監測并記錄到各種鳥種近70種,請大家不要小看這70種野生鳥類的記錄。
短期內,能在市區一隅監測到70種鳥類可不是小數目!以上海市區的一個成熟的觀鳥點為例,上海市區內面積大小僅次于浦東世紀公園的市區內第二大公園——上海共青國家森林公園,其占地面積1965畝,是一處以森林為主要景觀的特色公園,有丘陵湖泊草地等生境類型,園內共種植200余種,30多萬株樹木。這個坐落于上海市東北部的森林公園,東臨黃浦江,建園相對較早、植被成熟度較高,相對市中心的一些公園來說游人較少,給野生動物創造了一個較為適宜、人為干擾較少的環境,因此成為上海市區內鳥種記錄最多的公園之一,也是鳥友們一天半天出行觀鳥的上佳選擇之一。
自2002年以來,觀鳥者的足跡已經遍布共青森林公園,有93種鳥類陸續被發現記錄。共青森林公園的占地面積與我們在碟子湖3公里觀鳥線上的視野覆蓋面積相當,區內丘陵湖泊草地生境類型相似,但森林植被成熟度遠高于碟子湖觀鳥線覆蓋區域,共青森林公園8年來的93種鳥類記錄比我們5個月的記錄僅多20余種,較之鳥種組成,共青森林公園的記錄以林鳥見長,而碟子湖的記錄是水鳥占優。
假以時日,碟子湖的鳥種記錄是否會很快超過上海共青國家森林公園,并成為南昌市區最佳的觀鳥路線之一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我牽頭組織觀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與興趣相同的愛鳥人士共同享受周末觀鳥時光,領略大自然的美麗。再就是監測記錄城市快速擴張對鳥類種類、數量、分布格局等的影響,及其鳥類應對環境變化的自我適應可塑性,用鳥類的選擇反應來反映我們生活城市的宜居性,為未來城市的發展規劃提供一些可參考的科學依據。
“回歸自然鳥引路”。觀鳥者走進大自然,不僅能夠欣賞鳥類的美麗和集群的壯觀,領略鳥類豐富之于自然的和諧,感悟最基本的生態倫理道德,而且通過鳥類遷徙活動觀察到鳥類的本能和智慧,啟發人們的愛心,由愛鳥而愛生命,直至關心一切生靈萬物,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觀鳥旅游活動可促使人們關注和投身自然保護事業,鳥類是最權威的生態鑒定師,由于鳥類對環境變化極其敏感,它們所選擇的棲息地必然是環境質量最好的,鳥類種群數量的變化也與棲息地環境質量密切相關,因此觀鳥也成為環境質量監測的手段之一。
從碟子湖3公里的觀鳥路線監測情況來看,隨著南昌城市建設的快速擴張,這里的自然濕地、荒灘、草地、灌叢等生境將會不斷被侵占和壓縮,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用鋼筋混泥土做成的高樓,而目前在這里生息繁衍的水雉、黑水雞、灰頭麥雞、白鷺、池鷺、牛背鷺、夜鷺,以及遷徙途經此地停歇的彩鷸、鶴鷸、金眶鸻等水鳥的棲息地將銳減并最終消亡。長此以往,碟子湖這條觀鳥路線上的水鳥種類優勢即將不復存在,而且隨著這里棲息地類型多樣性的不斷喪失,鳥類食物豐富度和品質也隨之下降,各種鳥類的生存境遇也將岌岌可危,這條觀鳥路線最終可能無鳥可觀,而2010年8月18日江西《大江網》新聞頻道報道這里水雉的題為《“水中鳳凰”現身南昌紅谷灘》的新聞,也將成為記憶里的一道美景,將永遠不會重現。
自去年底以來,紅谷灘新區共增植喬木近5萬棵,灌木69萬株,草花25萬盆,我居住生活的地方已經被打造成“春天繁華似錦,夏天綠樹成蔭,秋天色彩斑斕,冬天綠意濃濃”的森林之海。居住在這么好的環境之中,我自然要好好享受一番,每天下班,沿著紅谷灘贛文化十里長廊,徒步5.5公里走回家,休閑健身的同時,享受低碳生活。
在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贛江中大道,今年新增植一批全冠桂花大苗,沿江一側4.5公里長的區域,發現了12個鳥巢,經仔細觀察確認,這些鳥巢是從原苗圃地帶來的,估計用不了多久,隨著這些樹木的成長,隨著城市生態功能的不斷增強,這些空巢肯定會被一個個孕育新生命的新鳥巢所代替,鳥語花香的明天為期不遠矣!這不是我異想天開,是有事實根據可以佐證的。在碟子湖觀鳥路線上,我們發現在廬山南大道與碟子湖大道的交叉口的兩株10多米高的大樟樹上,黑卷尾、紅尾伯勞、黑尾蠟嘴雀、黑領椋鳥、白頭鵯等5種鳥類同時筑巢,并成功繁育后代。而這些大樟樹正是原來廬山南大道修建后栽植的行道樹,如今已成參天之勢,庇蔭一方,盡顯其美打造一處各種鳥類自由繁衍生存的自然棲息地,為南昌市民營造一處家門口的生態旅游休閑圣地,那無疑將成為“森林城鄉、花園南昌”建設的一大亮點和特色。
鳥兒們對美好的生活環境情有獨鐘,都愿意把家建在美好的環境之中,也跟我們人類一樣,期望處處是好環境、處處是家園。
來吧,讓我們期待一個四季皆可觀花、賞葉、看果、聞香、識鳥的森林城市,共同見證“森林城鄉、花園南昌”新明天的到來,與鳥兒們一起共同享受英雄城生態建設所帶來的種種美好!

筆者作觀鳥記錄

筆者作觀鳥記錄

野外觀鳥

棕背伯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