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萬清平)9月8日,湖北孝感朱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中心野生動植監測人員池清華意外發現,幾條鳤魚在水草邊慢悠悠地游弋,當即拍照記錄,經網絡上傳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漢站邵韋涵博士遠程鑒別,的確是極度瀕危物種鳤。
鳤(guǎn)是長江流域的珍稀魚類,2016年修訂的《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中,鳤的保護等級上升為極度瀕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極度瀕危物種。朱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保育區的府河、淪河分別是長江、漢江的支流,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還經常可以見到這些魚類。據孝感市野生魚類資源調查研究專家王新越介紹,“由于以往的過度開發,導致了水文環境變遷,再加上過度捕撈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包括鳤在內的很多魚類的種群數量下滑。鳤魚的野外種群已數十年沒有活動記錄,曾一度被認為區域性滅絕。”
金秋時節,魚兒進入育肥期,朱湖國家濕地公園野生魚類保護工作者在專業科研人員指導下,堅持每天監測取樣。近3年來,工作人員池清華見證著府河這條長江一級支流生機的復蘇,“原本只在府河出沒的鳤、鳡、鯮等魚類,這兩年也開始在濕地流域大渠大湖發現,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發生變化的不只是府河、淪河。長江流域監測到的土著魚類同比增加34種,干支流水質評價總體為優。”前不久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3年)》顯示,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總體呈現恢復向好態勢。近年來,江豚頻頻現身,刀魚恢復大規模春季洄游,一些旗艦物種重歸大眾視野,成為長江生態改善的鮮明例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邵韋涵博士認為,“近年來,鳤魚在湖北水域頻頻現身,它印證了長江大保護、長江十年禁漁取得成效,包括鳤魚在內的部分水生生物種群,也正在慢慢恢復生息,長江生物多樣性正在穩步向好。”
鳤魚(Ochetobius elongates)隸屬于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鳤屬,屬于洄游性魚類,性成熟年齡為3—5年,它的懷卵量大,繁殖能力較強。只要加以保護,十年內可以為鳤魚提供2—3代的繁殖機會,其中的成魚還可多次繁殖,種群恢復速度較快。
武漢知名科普博主、水生野生動物保護達人胡愷認為,隨著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持續實施,四大家魚等經濟魚種以及數量極少的鳤魚等珍稀魚類在這兩年內種群數量開始呈現逐漸回升的趨勢。但整體來看,眼下長江只是“大病初愈”,加快恢復流域生態還面臨諸多挑戰。
“漢江鐘祥段已劃設鳡鳤鯮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保護和監測鳡、鳤、鯮、鱖、黃顙魚、長吻鮠等水生生物資源。”邵韋涵博士風趣地說,“這條路子堅持走下去,千湖之省魚類資源千姿百態的喜人局面必將重現,但保護還要加把勁兒。”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