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風箏
媒體:原創 作者:今昭舜
專業號:今昭舜
2009/5/1 6:50:09
在那一碧如洗的藍天上,遨游著數以百計五顏六色的風箏。有紛飛的“紫燕”,有舞動的“花蝶”,有翱翔的“雄鷹”,有擺尾的“蒼龍”,還有從遠方飛來的“大鳥”……。它們在藍天上扭腰晃腦,上下翻騰,嬉笑玩耍,呼兄喚弟,那場景真是其也融融,樂也融融……。
風箏在我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制作簡單,取材方便,操作靈活,雅俗共賞。是孩子們現在也包括大人了,永遠放不完玩不夠的心中寵物。洛陽風箏會、濰紡風箏節,每年都從世界各地聚集成千上萬的人,角逐世界風箏大賽。風箏成為友好的使者,成為交流友誼的象征。記得在孩提時代,每到春天,我們一群小嘠子就湊到一起,用蘆葦的葦梢,交叉插進一張硬紙殼里,制成最簡單的紙殼風箏到野地里去放飛。那童心,那歡樂,那快感,別提有多滿足了。
記得有一次,我在姐姐的箱子底下偷出一綹棒做風箏的拉線,那是姐姐準備給我做鞋用的。我本想用完在放回去。沒曾想,正在我得意放飛的時候,在我身后猛地刮起一股旋風,一下子把線刮斷了,連風箏帶棒線都卷到山那邊去了。我手握風箏的木把,站在那呆呆的望著遠方,不時的一個勁跺腳,實在讓我太心疼了。突然,姐姐找來了。她發現了我的秘密,想把我拿她的棒線要回去,可是已經晚了。她看我呆呆的儍樣,舉起手剛要打我,可伸出的巴掌始終沒有落下來。她的心軟了。那是1949年,我剛好滿十歲,正是我們國家戰亂不息的歲月,莊戶人家做鞋都是采山上的野麻捻成細繩用來納底子,能搞到棒線還真挺不容易的!棒線是姐姐的心愛之物,可卻叫我放風箏放到山那邊去了。后來姐姐就隨逃難的人群去了臺灣,一直沒有回來過。50多年過去了,這件事始終藏在我心里,每當我想起這些時內心總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與欠疚。
現在好了。如今的孩子們玩起風箏來可比我們那時候闊氣多了。都是從商場買現成的,工藝考究,制作精巧,五花八門,樣式繁多,看了真叫人眼饞。棒線就更結實了,尼龍做的,不用耽心風刮斷,就是用刀砍還得費點兒勁哩!
風箏無限,雅俗共賞。每當我看到群童放飛的時候,那種樂此不疲的滿足,真叫我羨慕。于是,我就更加思念起遠在山那邊的姐姐……。
驀地,我突發奇想,香港和澳門這兩枚斷了線的風箏已經被我們的總設計師接上了線拉了回來,我想,我們的祖國寶島臺灣這枚斷了線的風箏也為期不會太遠了!如果我把日月潭設計成風箏的左翼,把阿里山設計成風箏的右翼,那么誰來做這枚風箏的頭呢?勇敢的炎黃子孫,一母同胞的兄弟期盼著你……
啊,歸來吧,我心中的風箏,千里情絲一線牽,你的根基在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