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于12月27日發布資源環境領域系列研究報告,其中,《中國濕地研究報告》指出,近十年來,我國濕地碳匯功能得到了顯著提升。目前,我國草本沼澤植被地上總固碳量約為2220萬噸,沼澤濕地土壤有機碳總儲量為99億噸。
我國濕地退化消失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提升
濕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洪水、補給地下水等諸多獨特的水調節功能,以及提供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調節氣候、固碳、控制污染等生態環境功能。遙感監測結果顯示,2020 年中國濕地面積約為41.2萬平方公里,位居亞洲第一,《濕地公約》劃分的42類濕地在我國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省或自治區。
《中國濕地研究報告》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編制形成,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濕地保護和修復工作的開展,我國濕地退化和消失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有所提升。我國現有典型濕地植物1691種,其中珍稀瀕危和重點保護植物73種;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濕地植物370種,其中經濟植物273種、環境保護類植物90種、種質資源植物80種。
我國現有濕地水鳥296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水鳥有91種。濕地恢復顯著提升了植物、水生無脊椎動物群落的多樣性和水鳥數量。2012年以來,我國主要濕地區鳥類多樣性和數量均有所增加,通過棲息地恢復、食源增殖等恢復與保護措施,東方白鸛等國家重點保護種群正在逐步恢復。
報告建議,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區域調查評估,加強珍稀水禽等瀕危動植物、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的保護,形成穩定的保護空間格局。
近十年來,我國濕地碳匯功能顯著提升
報告稱,近十年來,隨著我國對濕地保護和修復的重視,退耕還濕、退漁還濕、濕地補水等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我國濕地碳匯功能得到了顯著提升。目前,我國草本沼澤植被地上總固碳量約為2220萬噸,沼澤濕地土壤有機碳總儲量為99億噸,其中東北濕地區、青藏
高原濕地區和西北干旱半干旱濕地區土壤有機碳儲量分別為33億、53億和13億噸。
報告建議,實施國家尺度濕地碳增匯計劃,提升泥炭地、濱海鹽沼、紅樹林等濕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助力實現“雙碳”戰略。
中國紅樹林總面積基本恢復到1980年水平
我國濕地保護體系也日趨完善。截至2021年,全國已建立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60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多處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是我國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3年至2020年,我國建設國家濕地公園605處(試點),通過驗收576處,現有的899處國家濕地公園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濕地。
中國濕地總面積減少的趨勢已得到明顯遏制,2015-2020年間,濕地總面積呈現恢復態勢,5年間凈增903平方公里,尤其是紅樹林面積恢復成效明顯,中國紅樹林的總面積基本恢復到1980年水平。
建議開展全國濕地分類分區保護
報告建議,加強區域協同與濕地資源整合優化,在松遼流域、長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濕地資源主要分布區謀劃建設以不同濕地類型為主體的國家公園。
結合國家綠色發展理念,開展全國濕地分類分區保護,加強針對東北山區和青藏高原泥炭地、東北平原草本沼澤、濱海鹽沼和紅樹林、長江中下游湖濱濕地等主要濕地類型和重點分布區域的保護和修復,推動實施基于自然的濕地生態修復方案。
創新“濕地銀行”等機制與政策,完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立我國濕地長效保護體系。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