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主體是農業,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形象地說明了農業是生命產業的特點。各種農作物、林草、果品、畜禽、菌物等本已物種不少,更離不開其他物種幫忙,也吸引許多物種前來造訪,成就了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相互支持、融合共進的關系。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繼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既是生態強農、生態興村的接力賽,也是保護恢復鄉村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新機遇。
鄉村是城市與荒野過渡地帶,以最廣闊地域空間呈現著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融合互動的復合生態系統圖景,擁有最大的綠色版圖。綠色是生命的顏色,農業不綠,生命就難以存活,實現不了農業目的,那為何又有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命題呢?
這主要是長期來農產品保障任務大,土地開發利用強度大,農作物種植面積大,農用化學物品投入大,極大地壓縮、排除了其它物種的分布,而農業內部為方便耕作也多區域性單一作物種植,致使農田生物多樣性趨于貧乏,沒有了物物相關協同互利優勢,病蟲害易發多發,土壤退化侵蝕和污染等,降低了生態系統功能和農田生產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就是要順天時、量地利,不任情反道,回歸農業生命產業本質,得到生物多樣性的更好哺育,也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在農業領域的主流化,使農業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產業。
如農作物蟲害,并不是某種蟲子生來就有害,主要是區域性單一農田、單一種植、單一生境,生物多樣性高度簡約化,食物鏈不健全,如同外來入侵物種沒有天敵制約一樣,這些蟲子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種群數量越來越大,最后就成災了。有生態農業學者舉例,某地種植白菜,從種到收打了10遍農藥,菜心蟲還是成功鉆進菜心為害了,而附近生態農場同樣種白菜,一遍農藥也不打,反而沒有出現蟲害。
區別就在于有無生物多樣性,前者使用除草劑把菜地周邊雜草滅殺已盡,生境單一招不來天敵控制害蟲,而后者在田間地頭有意保留雜草群落,有了不一樣的生境,就有了不一樣的物種,多物種一起既相生也相克,構成對害蟲的立體封殺,有效控制了蟲害。據觀測研究,1只家燕一個夏季吃掉的農田害蟲,排隊長度可達1公里,1畝稻田如有400只青蛙,每天可吃掉2萬多個害蟲,如此還能有蟲害?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的好處,使用農藥是近幾十年的事,中國悠久農業文明長盛不衰,沒有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不可想象的。
又如農業土壤,常說土生萬物,土壤本身就是千萬種生物薈萃之地,養育土壤、培肥地力也靠生物活性,土地瘠薄緣于棲息地功能差,生物種類少,生物活性不足。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農業土壤承載著全球四分之一的生物種類,供給人類95%的食物。這些物種除地表可見外,大量存在于土壤中,據研究一湯匙土壤中的生物數量比地球上人口還要多,而土壤蚯蚓就有2700多種。就連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對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學性質有重要影響的腐殖質,也來源于動植物殘體,經微生物分解才能轉化成營養元素。
我國傳統農業也即生態農業悠久歷史,許多農業文化遺產如桑基魚塘、稻魚共生、間作套種、農林牧復合系統等,至今生命力旺盛,其實質就是以生物多樣性取勝。如注重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牧業等多業結合、多品種搭配,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休耕養地等,與土壤生物多樣性有著很好的親和力,又多田埂荒地、渠系水塘、山林植被等生態留白,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交錯分布,最大程度發揮了生物多樣性協同優勢。
如今,雖然生態農業所依附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大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因其與大地生物多樣性背景和生態過程有著很好的一致性,并沒有消失,有崇尚堅守,有提倡創新,有示范推廣。生態農業不僅節約資源、豐富物產、保障產品天然品質,經濟效益好,還涵養水分、清潔水源、改善土壤、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穩定局地氣候減少自然災害等,環境效益顯著。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倡產、供、消一路綠,振興鄉村建設農業強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使融合生物多樣性、提升綠色成色的生態農業,有了更廣闊發展前景。
同時,許多位于自然保護地和周邊的農村社區更加濃烈的綠色發展,也凸顯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惠農支農的巨大潛力。如提升社區人文環境,改善發展條件,擴大對外交流,拓寬就業增收渠道,特別是就近得到生態系統質優量足的服務,資源富饒,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平衡旱澇保收,非常有利于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使“誰不說俺家鄉好”有了全新內涵。河南董寨自然保護區內有50個自然村2萬多居民,發展生態種植,蔬菜上午裝箱下午到香港市場,采摘蔬菜一天能掙到500元,并開發茶產品和茶道文化,助力農家樂和民宿增收,還有了“鳥導”新崗位等。陜西漢中朱鹮自然保護區引導社區發展有機大米,農藥化肥全面禁用,帶動了洋縣全縣有機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許多地方已經在鄉村振興中積極融合生物多樣性。如江西婺源縣以小面積分散天然林為主,共建立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珍貴植物型、自然景觀型、水源涵養型、資源保護型等自然保護小區193個,總面積10.98萬公頃,古樹、古村、古民居成為亮麗名片。浙江開展自然保護地融合鎮(村)發展示范工作,目的是充分利用自然保護地生態優勢,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體系,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鄉村振興攜手共進。古田村位于錢江源國家公園內,村域面積21.9平方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又歷史悠久,民間文化底蘊深厚,示范建設要促進生態廊道、重要棲息地恢復,探索村莊風貌管控、社區共建等適配模式,使古田村成為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先行地,也使生物多樣性“一幅畫”更美麗,。
事實表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發展雖然有矛盾沖突,但農業和生物多樣性可以并存,也需要并存,鄉村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可以相容,也應該相容。深刻體認到這一點,對人類活動足跡幾乎遍及國土,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廣泛而深刻,同時人口規模龐大,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我國,有重大現實意義。人是自然中的人,自然是包括人的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程度是多樣化的,有完全禁止人類活動的區域,有禁止城市化、工業化的區域,有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較少依賴于自然生態過程的工業區域。而更廣大區域則如鄉村和農業,人與自然關系最為緊密,看得見水、望得見山、留得住鄉愁的愿景在這里,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前沿陣地在這里,可以預見鄉村振興也必然是綠色的振興。
這要求生物多樣性保護必須向廣大鄉村拓展,與自然保護地形成點面結合之勢,使生物多樣性在助力農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中實現本身的更好保護恢復。許多自然保護地是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區,地位之重要不容置疑,但從地域上看多為開發利用剩余,并不代表生物多樣性地域分布的本來面貌,而且只有實現生物多樣性的普遍化保護,珍稀瀕危物種也才能得到終極保護。所以,僅靠自然保護地尚不足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資料顯示全球3/4的昆蟲未得到保護地的充分覆蓋,這完全有可能,經常可見許野生動植物在鄉村田野棲息覓食,甚至北京這樣人類活動集中度非常高的大都市,都有很多鳥類過境或生息繁衍。既如此,自然保護地就最好不要排斥既有農村社區,在人與自然犬牙交錯的地方非要弄個涇渭分明,不但是困難的,也完全沒有必要。而主動包容既有生態社區的生態發展,有利于彰顯生物多樣性的魅力,示范人與自然深度融合區域的和諧共生,帶動更多地方的保護。
鄉村振興、農業發展也要熱情擁抱生物多樣性。現代農業通過高投入實現了對土地的充分利用,農田標準化、機械化、大田品種同一化,談不上什么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大量投入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直接殺滅農田生物,破壞非農生物生境,導致地力下降、病蟲害增多后,只能繼續追加化學品投入維持高產量,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大力提倡生態留白是必要的,單塊面積大的農田要保留恢復一些田埂荒地點綴其間,為雜草群落留足空間,以豐富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種植業、養殖業的顯著分離,對二者都是問題,需要有經濟措施鼓勵大面上走種養結合之路,使多生產、多使用有機肥成為優先選擇。土地高強度整理開發大量消滅荒山荒地,占地面積很大的光伏電站、設施農業等,都在迅速改變著鄉村環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和多度,需要搶救性大批量建立鄉村自然保護小區等。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重要指標,也是鄉村振興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的目標。廣大鄉村是人生產生活的依托,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幸福家園,唯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有出路,沒有生物多樣性就沒有農業和鄉村。由此,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不是鄉村振興的負資產,鄉村振興也不是生物多樣性的新威脅,二者融合即是具體的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定會開創農業綠色發展、和美鄉村建設和生物多樣性全面保護的嶄新局面。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