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保護為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鄂陜渝三省(市)交界處,總面積313平方公里。保護區是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1988年,建立縣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底,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實行“以區帶村”的管理機制。保護區內有三個行政村,現有農戶713戶,2610人,其中農業人口2545人。轄區耕地總面積3266畝。農民增收渠道主要有種植業(烤煙,中藥材,土豆,玉米),養殖業(土豬,土雞,牛羊等),采礦(轎頂山煤礦),外出打工等。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30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214元。
保護區作為一個大自然綠色寶庫,縣委、縣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門對長峽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十分重視,社會各界也對此十分關注和支持。近年來,保護區黨委堅持以保護為主,保護與開發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生態建設為重點,以建設完備的生態體系和增效的生態經濟為目標,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
強化管理,生態體系建設多元化
加強宣傳教育,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多年來,始終把保護區建設和自然保護宣傳教育抓在手上。一方面充分利用報刊、雜志、網絡、電視等媒體開展宣傳,擴大社會影響,爭取外界關注和支持。先后創辦了《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網站和《長峽之韻》簡報,每年《中國綠色時報》、《省林業網》、《湖北林業經濟》、《十堰日報》、《今日竹溪》等報刊上連續多年發表宣傳報道300多篇。近兩年在《十堰日報》、《今日竹溪》開辟專欄對區內的珍稀物種進行圖文并茂的連載介紹,普及野保知識,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自然保護知識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強化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學生的保護理念。先后興建宣傳碑12座、宣傳牌38塊、張貼懸掛標語逾千幅、創辦宣傳專欄64期、舉辦專題講座12期、專題文藝演出8場、舉行游行4次、開展 “愛鳥周”、“環境日”等專題活動8次,組織志愿者掛設鳥巢180個。通過長期、有效的宣教活動,為保護區發展營造了較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干部職工保護理念不斷增強,社區居民保護意識得到明顯提升。
強化保護措施,資源環境管理有效。一是完善各項制度,規范人為活動。管理局先后制訂和完善了保護區管理辦法、外來人員管理制度、護林聯防制度、舉報制度、巡山管護責任制度及責任追究制度等各項制度,各村組也相應制訂了村規民約,干部職工和農村居民的管理和生產活動日趨規范。二是加強巡護監測,保護資源環境。保護區組建了35人的專業巡山管護隊伍,實行包片管理,責任到人。隨時掌握資源的消長、大型野生動物行蹤、森林防火動態和森林病蟲害發病趨勢等,對區內資源進行全面的監測和針對性巡護管理。三是堅持依法保護,遏制破壞活動。森林公安派出所負責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動物、亂采濫挖植物、亂開濫占林地、引發森林火災等各類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犯罪行為,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違法必究,有效地遏制了各類破壞活動。四是推進能源改革,減少資源消耗。大力推廣電能、沼氣、太陽能、空氣能等新型衛生能源,積極推進以電代柴、以煤代柴,森林消耗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資源呈穩步增長趨勢。五是堅持常抓不懈,預防森林火災。管理局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揮部,制訂了森林防火預案。在抓好防火宣傳,做到警鐘長鳴的基礎上,切實加強了火源管理、重點人群(癡、呆、傻、老、幼)監護、重點時段24小時值班和重點地帶把關死守等防患措施。近10年內未發生森林火警、火災,確保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
開展技術合作,科研工作不斷深入。一是開展資源普查,摸清本底資源。不間斷地開展資源調查,基本查清了保護區內植物種類、數量和分布范圍,制作了保護區內常見植物標本,拍攝了標本照片,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竹溪植物志》(中國第一部縣級植物志)。二是加強技術合作,開展科學研究。保護區依托資源優勢,加強與科研機構和大學院校的聯合和協作,保護區成立以來,先后有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到保護區對植物、生態、地質等進行科學考察和專題研究。2010年,聘請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單位對保護區進行了綜合科學考察,編制完成了科學考察報告。同時,與武漢大學合作,開展了小勾兒茶組織培養研究工作。三是積極探索,開展珍稀動植物繁育試驗。先后自行開展了紅豆杉、珙桐、小勾兒茶、陜西羽葉報春等珍稀植物繁育、栽培試驗和野豬、環頸角雉、大鯢等重點保護動物人工馴養、繁殖試驗,并在小勾兒茶、陜西羽葉報春等珍稀植物人工繁育和大鯢繁殖研究方面取得了大的突破。2013年冬,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支持下,保護區籌資220萬,在轄區興建了珍稀植物繁育基地近百畝,經兩年的建設已初具雛形,達到建設目標。現存珍稀植物156種2139359株。木本植物73種2137463株;草本植物83種1896株。其中紅豆杉大苗337株,兩年生小苗12萬株,自育一年生幼苗200萬株、珙桐大苗82株,兩年生小苗6960株、大果青杄43株,油麥吊云杉20株、小勾兒茶175株等。采有8種珍稀植物種子1068斤,其中:珙桐430斤、銀杏296斤、冷杉125斤、鵝掌楸123斤、血皮槭5斤、中華槭31斤、海棠48斤、白蠟樹10斤。科研活動的不斷深入,為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提升保護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加強職工隊伍建設,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十分注重提高人力資源綜合素質,一是通過公開招聘吸納人才;二是優選在職職工到相關高等院校進行學歷和能力培訓、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支持成人教育;三是通過主持和參加保護研究及保護工程項目、外出參觀考察,在實踐中鍛煉培養人才。八年來,保護區職工隊伍的整體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綜合素質明顯增強。
開展邊鄰共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在社區共管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成效。在區內6個行政村周邊相鄰的單位及村組,實施采取了一系的共管措施:如制定聯防制度簽訂共管協議,制定村規民約,聘請社會監督員等。通過建立“邊鄰共管”模式,提升群眾參與度,有效地加強資源環境保護和監督,資源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得到了提升。
積極減緩“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扶持轄區和諧發展。“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是近幾年來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倍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每年野生動物要造成當地居民很大部分的農作物絕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呈直線上升,面對“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指導保護區村民調整產業結構,擴大中小藥材種植面積,緩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堅持保護,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化
保護區面積和森林覆蓋率不斷增加。十八里長峽成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后,縣人民政府將保護區絕大部分土地劃為國有,其中林業用地的95.84%劃為國有,歸屬保護區管理。其余的4.16%林地面積保護區管理局通過與村委會簽訂協議方式,獲得管理權。
近幾年,隨著生態立區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保護區積極搶抓國家退耕還林、天保和生態公益林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實施的機遇,大力開展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不斷加快推進生態移民和植被恢復工作,林地面積逐步擴大。保護區內除非林業用地和部分喬木生長范圍外的高山草地外,其余林業用地均有木本植被覆蓋,現有林地面積20060.64公傾,森林覆蓋率達96.5%,保護區現有活立木總蓄積1514639立方米,同時,成立保護區后全面停止了森林商品采伐,不斷深化農村能源改革,森林消耗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資源呈逐步增長趨勢。據二類資源清查結果,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1999-2014年,凈增森林蓄積47.6萬立方米,年均增長4.33萬立方米,使保護區森林面積不斷擴大,是湖北省原始森林和森林覆蓋率都較高的地區。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景觀和地貌復雜多樣,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由于良好的自然原生環境和長期的保護,境內的野生動物資源得到了較好保護,許多珍稀、古老的物種得以保存,保護區的動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具有重大的科研和保護價值。2010年8-9月,由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竹溪縣林業局和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成的綜合考察隊對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生物物種多樣性進行了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
報告顯示,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有脊椎動物28目98科218屬318種,分別占湖北省脊椎動物898種的35.4%,占中國脊椎動物6 550種的4.9%,為大巴山地區動物區系分布的集中分布地和多樣性豐富的地區。其中魚類3目6科 12屬14種,兩棲類2目8科10屬21種,爬行類有2目11科26 屬33種(亞種),鳥類有14目50科114屬180種(亞種),哺乳類有7目23科56屬70種(亞種)。其中,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種、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6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物種 8種、附錄II物種 29種、附錄Ⅲ物種 11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CRDB)收錄36種,“三有”動物190種。
植物資源和珍稀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地處大巴山東段北坡,北有秦嶺屏障,南有大巴山阻隔,境內地貌復雜、切割劇烈,最高海拔2740.2 m,最低海拔570.0 m,有湖北省境內神農架以外的最高山體和我國中東部地區最深的峽谷,使其成為第三紀植物庇護所和冰期高原植物向南延伸的生態走廊。植被類型豐富,區系成分復雜,是秦巴山地乃至華中地區植物區系核心,是大巴山地東段最重要的物種資源庫。與湖北省其他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比較,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維管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物種數量和密度分別列第一位和第四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數并列第三位。
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作為大巴山地東段最重要的物種資源庫,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現已查明維管植物204科1004屬2915種,占湖北省總種數的47.15%、全國的11.77%。其中列入國際公約或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達153種(國家重點保護27種,其中Ⅰ級5種,Ⅱ級22種),初步查證的維管植物特有和新記錄類群有124個,初步鑒定未經科學記載的新種或存疑種12個(已發布的新種有竹溪垂盆草、竹溪鳳毛菊2個)。反映出本區域植物區系的古老性、殘遺性和在區系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各種珍稀瀕危物種在保護區內分布廣泛,如紅豆杉、連香樹、水青樹、珙桐等幾乎隨處可見,并分布有較大面積的原生種群。成片分布的紅豆杉群落面積總計高達273.6hm2,最大株基徑達192.3 cm;珙桐群落總面積143.7 hm2,最大胸徑為100 .0cm,其原始性和完整性在全國少見。一度被認為已經或可能滅絕的小勾兒茶、陜西羽葉報春等物種均在保護區內有所保留。小勾兒茶株系占全國總量的67.7%,是我國小勾兒茶野生資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我國陜西羽葉報春現有的兩個野外分布點之一。十八里長峽動物資源也十豐富,初步查明脊椎動物28目98科318種,占湖北省的35.4%、全國的4.9%。列為國家或湖北省重點保護的珍稀保護動物及國際保護組織特別關注的動物130余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9種(Ⅰ級3種,Ⅱ級36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48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CRDB)收錄36種。初步查明昆蟲15目 87 科356種。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其分布特征,體現出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方面不可多得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旅游資源得到較好保存。十八里長峽保護區位于湖北省竹溪縣南部,地處鄂陜渝三省交界部,位于湖北省中部黃金旅游線上,地處湖北省西部生態文化旅游圈,與周邊竹山、房縣、神農架等市縣共同構成湖北省西部生態文化旅游圈。保護區四季分明,夏季清涼,一年適游。境內具有獨特而富有科學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溪流河叉遍布,瀑布跌水隨處可見,自然風光保存完整。保護區森林植被狀況良好,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與觀賞價值。特別是保護區及周邊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遺存和極具地域特色的鹽道文化、民俗文化、名歌文化資源,使保護區的旅游資源呈現奇特、豐富、自然和原生態的特點,旅游資源種類齊全、資源組合良好,是開展生態旅游、戶外探險游、鄉村民俗體驗游的理想環境。
通過實地考察與相關資料查閱,對保護區境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普查與分類,總共收集到一百多個資源單體,含蓋了八大類型旅游資源,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景觀、生物景觀、天象氣候景觀、遺址遺跡景觀、建筑景觀、旅游商品和風情民俗。保護區境內旅游資源呈資源類型多樣、單體豐富,人文自然組合、互補性強,資源的總體特性與市場需求一致的特點。隨著“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建設,保護區開始發展生態旅游業,生態旅游業可望成為保護區的重要產業。
關注民生,新農村建設呈現和諧化
生態保護與建設歸根結底是一個民生工程。保護區管理局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讓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廣大林農群眾。
創造性的推行“三創一規一理念”基本工作方針。即:全區干部群眾要有創新的思想、創優的精神、創業的意識,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實行規范化管理,倡導發展綠色經濟理念。針對機關管理、生態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等,制定了上班、營林生產、新農村建設、財務管理等十幾項制度,強化督查機制,使管理更加規范、科學,干群關系更加和諧,夯實堅定了社會基礎。
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為民辦實事。新修管護公路(水泥路面)32.1km,興建自來水廠2個,實施生態遷移75戶。保護區內電力供應“戶戶通”、水泥道路“站站通”、無線通訊全覆蓋,保護區生活、生產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
積極發展生態種養業,不斷拓寬了林農就業和增收門路。生態資源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生態環境的主要載體,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人和自然和諧的重要標志。建立自然保護區后,轄區內的群眾生產活動受到較大的限制,經濟增收渠道主要依靠外出打工、本地煤礦務工和種養業創收。近年來,煤炭滯銷價格下落,打工經濟效益不好,我們適時出臺獎勵政策,鼓勵群眾利用保護區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種養,全面推廣鄉土品種,控制農藥、化肥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回歸傳統種養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2014年,保護區完成生態洋芋種植面積1000畝,老品種玉米750畝,特色雜糧類300畝。在全面推行以煤代柴的前提下,完成種植烤煙面積1000畝。發展小藥材1000畝。養殖土雞11000只,戶平30只。搶救性發展黑毛土豬130頭(其中能繁母豬60頭)。
2015年,結合“精準扶貧”,組織局、站、村干部,投入雙坪和大禾田村的包戶扶貧工作,大力發展黑毛土豬、土雞生態養殖,每戶養殖黑毛土豬2頭以上。加強服務和引導,每村培養2—3個農村合作社,強化農戶應對市場的能力。
同時,啟動雙橋村美麗鄉村示范項目、小流域治理項目、雙橋文化廣場建設等。大力開展旅游招商,適時啟動生態移民和景區建設等。
下一步,我們將打破“一根木頭”撐天下的陳舊觀念,確定以“保護資源為基礎、生態建設為重點、生態經濟全面發展”的方針,圍繞生態旅游這一主題,制訂“一切著眼于自然”的總體規劃,為盡早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需求,不斷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步伐,為人類生態建設作出貢獻。
作者:王兆平
單位: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