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霓嶼紅樹林生態濕地公園里種植的紅樹林和檉柳。
日前,在洞頭的霓嶼紅樹林生態濕地公園南面,記者看到一番奇妙景象:灘涂上,種植著一排排整齊的南方植被紅樹林(秋茄),而在岸邊的潮上帶區,北方植被檉柳也在此生長。“這里的檉柳還在試種階段,目前長勢良好,如果3年后仍能存活,就意味著洞頭‘南紅北柳’共生試種成功,這將對東部沿海地區的海岸線生態修復和保護提供新借鑒。”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王友紹說。
“南紅北柳”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濕地修復工程。“南紅”指的是在南方以種植紅樹林為主,“北柳”則是指在北方以種植檉柳為主,以此有效恢復濱海濕地生態系統。
適宜在北方生長的檉柳,為何要在洞頭試種?“最早是源于一次意外發現。”洞頭區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昌達表示,為了修復海岸線,2016年起,洞頭就在霓嶼街道探索試種紅樹林,經過多年努力,區域內紅樹林長勢喜人,如今種植面積已達700多畝。2018年11月,當地專家在調研紅樹林生長情況時,在種植區附近發現了多株形似柳樹的野生小樹苗。經過近距離觀察和比對,確認正是檉柳。
“紅樹林和檉柳都是海岸線生態修復植被,北移紅樹林適宜種植于中、低潮間帶,而檉柳適宜種在高潮間帶。此前由于氣候原因,洞頭岸線修復在高潮間帶都只能種植冬青、金葉女貞等景觀類植被,但這類植被耐風浪性差,無法有效保護岸線。”李昌達告訴記者,野生檉柳的發現,代表著洞頭也可以嘗試規模種植檉柳,與紅樹林相互輔助,更有利于海岸線生態修復。
北方植被檉柳出現在洞頭,是偶然還是重要突破口?為驗證這一問題,洞頭當地邀請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專家、山東檉柳種植大戶等實地勘察,分析洞頭的氣候、土壤環境,以及適種的檉柳品種等。經過一年多的悉心研究,今年9月,洞頭第一批50畝人工種植檉柳正式試種。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檉柳已經長到約80厘米,“南紅北柳”在洞頭海岸線和諧共生。
“這也意味著‘南紅北柳’生態交錯區已初步形成。”李昌達表示,下一步,洞頭將進一步擴大檉柳試種面積,在2021年底前,在洞頭的霓嶼、元覺街道岸線種植約200畝檉柳。與此同時,當地還將定期觀測檉柳的長勢情況,形成分析報告,進一步探索“南紅北柳”共同修復海岸線的新模式。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