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媒體文章“調整人的行為,著力形成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這個標題可謂抓住了核心,問題都是人造成的,解鈴還須系鈴人。其中提到長江流域魚產最高年曾占到全國淡水捕撈總量的60%。但“由于過度捕撈加之水質持續惡化,長江水域已基本喪失捕撈生產價值,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遭、漁民越捕越窮。”到2019年全國水產品總量6300多萬噸時,長江產量卻不足10萬噸。
現在的水產品主要是人工養殖,文章說的“長江產量”顯然指捕撈量,如果按同一指標,宣傳上一直說解放初期長江年捕撈約50萬噸,50萬噸對10萬噸,也還是少了很多,問題的嚴重性不容置疑。特別是,該文將長江水產捕撈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歸于“過度捕撈加之水質持續惡化”,大面上多年來都這樣說,無疑也是正確的。近年保護恢復,亦是真正達到了問題導向、對癥下藥,如長江10年禁漁解決了過度捕撈的問題,“過去10年我國水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長江漁業水域水質惡化對漁業生產的影響,肯定大為減輕了。
但仔細想想,雖然有過度捕撈情況,水污染也是客觀事實,卻也不盡然。如過去年自然捕撈量近50萬噸,現在不斷增殖放流年捕撈量還不到10萬噸,怎么能說捕撈過度了呢。又“水質惡化”說,長江從來都是沿江城鄉生產生活的水源地,也一直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不能說都達標排放,但污染肯定在減輕,尚沒有聽說長江水污染導致多少魚不能生長、繁殖或滅絕,影響了長江捕撈量。即便是未曾經濟利用卻高度瀕危的中華鱘、白鱀豚、白鱘、長江鱘等,也沒有人說水質惡化是主因。
那除了公認的過度捕撈和水質污染,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如果沒有的話,現在這兩個問題已經下了猛藥,我們靜待長江水生生物茁壯成長、水產資源恢復性增長捷報頻傳就是了。如果還有其他原因,特別是涉及改變水生生物繁衍生息良好環境條件的問題,就需要實事求是搞清楚、指出來。這涉及到長江漁業資源到底是長少了,還是捕多了,這個問題不搞清楚、指出來,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長江生態寶庫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客觀些說,捕撈業既是威脅因素,本身也是受害者,禁漁只解決捕撈活動直接減少魚類生物量、干擾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問題,并不能使業已破壞退化了的河湖生態系統特別是諸多“硬傷”起死回生。如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及洄游通道等水生生物、經濟魚類關鍵生境,決定著可禁之魚多不多,“蛋糕”的大與小,其退化消失不具功能性,主要是涉水工程的環境效應,而非捕撈所致。至于水污染,影響的也是水質,而非“三場一通道”等關鍵生境。
物種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魚類之所以能夠成為經濟資源,更因為其行以數量取勝的r生殖對策,在長期的進化中成就了各自的習性并選擇了各自適宜的生境,在滿心歡喜的幸福家園,一次產卵可以有成千上萬的后代,盡管成活不易,也能形成巨大的資源量,確保物種千萬年上億年不滅絕,多余部分進入食物鏈成為其他生物和人類的美味佳肴。
適宜的生境是魚類繁衍昌盛的前提條件,長江漁業也概莫能外。依人而論就是日常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或脫貧攻堅中的“兩不愁三保障”。生境對生命是如此的重要,恢復長江水產品產量就不是只限于停止捕撈,還要在開源上多做工作,盡可能和持續、深刻影響生境自然性的各種涉水工程掛鉤,優化其環境效應,使各種魚類生存環境得以改善,能夠安居樂業,情愿繁殖、可以長成更多的后代,漁業資源枯竭的局面才更有可能根本改觀,持續性更會顯著增強。
保護長江水產資源和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水產資源長多了、豐富了,水生生物也就不瀕危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