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香海寺
這里是著名的國家4A級濕地,這里是名冠全國的吉林八景之一的向海。可有多少人知道,偌大的一個向海,它因何而得名,因何而得寵,又因何而被世人所熟知呢?
香海寺原名青海廟,始建于順治六年,廟體三層,高12米,東西長27米,南北寬9米,為青磚灰瓦,翹脊飛檐。造型端莊肅穆,宏闊大方。雖然建在關東塞外,但經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竟也見經音禪語唱和,古剎之風繚繞。相傳,清鼎盛時期,乾隆三赴關東探祖尋宗,一次途徑青海寺下榻,受到住持禮遇。心中頗覺暢快,此時又恰值五月,正是天高云淡,水流潺潺,草木泛青,鶴舞鷗旋的時節(jié),寺院內黃榆吐綠撐傘,文冠果花蕾初綻。見此時此景,不禁龍顏大悅,說道:此地云飛鶴舞,真乃福圣興隆之地啊。隨即吟出十六字句一首:云飛鶴舞,綠野仙蹤。福興圣地,瑞鼓祥鐘。青海寺得乾隆皇帝御賜,因此更名為福興寺。
時光荏苒,時間很快推進到上個世紀的1937年,一天,一隊騎兵秘密送來兩個小男孩,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大的有5、6歲,小的只有3、4歲,把他們交給一位71歲的白音太喇嘛看護。一年后,這倆個孩子又被秘密接走。直到1995年,在拍攝電視紀錄片《烏蘭夫》時,有人在北京雍和宮發(fā)現的一幅向海福興寺的照片,才解開了當年那個謎。照片上的倆個小男孩是烏蘭夫的倆個兒子。當年烏蘭夫率領蒙古騎兵大隊同日本鬼子作戰(zhàn),家被抄沒,為避風險,他只好把倆個年幼的孩子送到福興寺避難。
“荒草離離若許年,古木蕭蕭已參天。仙歌神曲逐葉是。妙語奇說講不完。”這是吉林省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主席曹寶明先生對香海寺的描述。1946年土改時,隨著破除迷信的聲浪,福興寺內的泥像被砸爛,鍍金佛像被煉銅取金。福興寺被改名向海廟,廟產歸農會所有。
兩次劫難后的向海廟,早已是斷壁殘垣,千瘡百孔。1972年,殘廟被徹底拆除,磚瓦木石建了政府辦公室,衛(wèi)生院診室,向海廟址,成了黃土廢墟,成了向海人心中的記憶。只有那幾棵生命力頑強的古榆樹還在風雨中飄搖著,只有那暮鼓晨鐘還在人們的耳畔回響著,只有那彌漫的香煙還在向海的上空縈繞著。
盡管人們情愿不情愿地順從了那段歷史,可在紛繁過后,還會有很多記憶與留戀無法抹去。
1994年,為落實民族宗教政策,通榆縣指派專人進京向國家宗教事務委員會匯報,請求修復向海廟的意愿得到批準。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先生親自題寫寺名;香海寺。并欣然賦詩一首:修廟拆廟是何年?聽來已覺不新鮮!吉祥盛世重規(guī)劃,翹首待成又一觀。
當時的住持釋正林受省宗教局指派來到香海寺,他四處奔走,廣結善緣,化錢籌物,在短短的幾年間,將一個再生的香海寺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香海寺原是密宗寺院,因為當地蒙古族民眾多信奉喇嘛教,為增進民族團結,在建筑風格上采取了藏漢兼顧,教義上是顯宗密宗雙修的道場。新建的香海寺坐北朝南屬子午線建筑。山門沖正南而開,紅磚圍墻映襯,香海寺匾額筆力蒼勁。三門的格局是三門并立,取意為三解脫門。寺內千佛殿供奉五方佛像三千尊。千佛殿向北走是天橋,天橋下是通衢大道。二重殿是天王殿,三重殿是觀音殿,四重殿是大雄寶殿,后約15米,矗立著一尊巨大的漢白玉雕成的阿彌陀佛站像,高9.9米,佛像身高6.9米,基座和佛像通體潔白,左手持蓮花寶盞,右手自然下垂,手心朝前,意欲引領眾生脫離苦海。
“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這是江澤民同志為白馬寺題寫的一幅對聯(lián),從香海寺彌漫的香煙里,我們不是同樣能夠感悟到這其中的禪機嗎。
我也說兩句 |
![]() 原向海廟的廟體是南北長東西短。它的毀滅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在此之前廟體還是基本完好的,不必投入太多的物力財力就能得以復原。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