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構造是地貌發育的基礎,地殼運動造成的大規模褶皺、斷裂等主要構造形態以及與之相伴的隆起和坳陷,控制著地貌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平面格局,進而影響濕地的形成和發育。大斷裂帶之間或兩組斷裂帶之間往往有利于濕地的形成和發育。因為斷裂帶之間容易發育成斷陷盆地,在盆地內常常形成較平坦的沉積平原,有利于地表水匯集,形成濕地。地殼運動的形式對濕地的形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構造運動緩慢下沉時,或保持相對穩定的速度下沉時, 對地面的侵蝕作用減弱, 在地面平坦或低洼地段, 由于不利于把水分排出去,形成地表過濕或薄層積水的環境,促使濕地成長發育;而當新構造運動上升時,由于強烈的侵蝕作用,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自然疏干,不利于濕地的形成。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是我國大陸地勢上最高的一級臺階,也是地球上最高的一級地貌臺階,有“世界屋脊”之稱。它既是一系列巨大山系和遼闊的高原面的組合體,也是近 300 萬年來大面積強烈隆起的巨大的構造地貌單元。4000 萬年以前,在現今青藏高原范圍的南部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學命名為古地中海,又名特提斯海(洋) 。目前對當時這一海洋的大小還有不同的認識。近年來根據新的研究成果,這個洋的深水部分寬度至少在 1500km 以上,如果再加上兩側寬闊的大陸架,洋面總的寬度可達數千千米。在北部,那時還有一些殘留的海灣伸向陸地內部,如昆侖山北緣、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緣和南天山的西南緣。可見高原北部當時雖已是陸地,但海拔并不高,瀕臨海洋,河流和湖泊縱橫交錯,屬瀕海平原到丘陵盆地面貌。那時青藏高原還沒有形成,西藏南部還被海水所淹沒著。根據古地磁的研究成果,現在的喜馬拉雅地區當時還處于赤道附近,在 4000 萬年前快速向北漂移,才與亞洲大陸碰撞相連接,青藏高原這塊陸地從此誕生了。地球已有 46 億年的歷史了,而青藏高原地區僅在 4000 萬年以來才形成統一的陸地,后經逐步抬升才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高原面貌。由此可見,青藏高原形成于地球歷史最晚時期的今天,她的成長歷史還十分短暫而年青,直到現在還在繼續發育成長。
青藏高原在近幾百萬年以來經歷了大幅度強烈隆起抬升,其間也有相對沉降區,形成許多較大的山原寬谷地,如高原東南部的長江、黃河河源區,四川西北高原中的若爾蓋山原寬谷區,以及那曲山原寬谷區等,這些新構造運動下降區是青藏高原濕地的重要分布區。新構造運動對青藏高原濕地的控制作用以若爾蓋高原濕地最為典型。
在區域大規模上升運動中,沿老斷裂帶發生區域性斷陷,而后又發生不均衡的相對下降而形成的昆明構造盆地以及黔西一些構造——巖溶盆地,這些地區都是沼澤的廣泛發育區。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