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
據報道,7月份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4成,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受此雙重影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地旱情快速發展,耕地受旱面積967萬畝,83萬人供水受到影響;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7~5.7米,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長江南京站水位持續下降,8月9日最低潮位3.92米,列歷史同期第二低水位,長江航道全線水位與往年同期相比,平均偏低4.1米等。而根據氣象水文預測,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還將持續高溫少雨天氣。
這說明旱澇無常是普遍規律,長江流域并不總是降雨多、水豐沛,也有如同黃河、海河流域一樣喊渴的時候。不同的是長江流域用水模式和產業體系建立在南方濕潤氣候條件下,黃河、海河流域用水模式和產業體系建立在北方干旱氣候條件下,面對少雨高溫導致水饑渴時,南方可能更加脆弱,受到的影響更大。最近,有關部門啟動長江流域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各受旱區域、行業全力做好抗旱保飲水、保灌溉、保航運等工作,一些地方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再生態的原則,安排生活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等,似乎形勢還有些緊張。
事實表明,長江并非水的聚寶盆,誰也不能保證長江老是豐水。然而,現在外調長江水的項目那么多,除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線工程外,安徽有引江濟淮、陜西有引漢濟渭、云南有滇中調水,有關部門和專家還在積極推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盡快上馬,流域內還有江蘇的引江濟太、湖北的引江濟漢等,這是對宣傳比較多的自長江調水項目的不完全列舉。可是,長江真的有那么多水可以外調嗎,出現旱情長江水也管不了長江流域用水時,長江又該從何處調水補缺呢。
必須看到長江水也是有限的這個自然大背景,長江來水不會隨著異流域調水增多而增多,長江流域也不可能因為向北方調水而不會發生旱情。如果自長江流域調水不加節制,繼續推進一系列重大引水調水工程建設,真正“形成長江流域向北方戰略性輸水通道”,跨流域建立依靠長江水的用水模式和產業體系,是不是很危險呢?屆時長江流域豐水年、豐水期當然好說,可自然界有澇就有旱,遇有嚴重旱情長江流域來水出現入不敷出的極端情況,已經人為形成對長江水依賴的北方又該怎么辦,如果南北方水需求都吃緊,便是無益于國家整體的發展了。
北方地區水更少亦是客觀事實,但歷來如此并非今日始。回顧過往黃河流域就是在完全不同于長江流域多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理景觀、風土人文、自然物產盡顯地域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的聰明才智、當代新技術新產業發展以及巨大的節水潛力,總是可以令水少的自然稟賦不成為發展的制約因素。如上世紀九十年代為恢復相繼干涸了的黑河尾閭東、西居延海,在上游甘肅河西地區加大水資源管理和節水技術應用,確保黑河正義峽以下歷史流量,沒有影響河西地區加快發展的步伐,居延海也相繼恢復明水面,類似事例應該有很多。
看來,很需要依據《長江保護法》關于“國家對跨長江流域調水實行科學論證,加強控制和管理“的規定,立足于長江流域也會發生旱情、長江水也會變少的事實,統籌考慮自長江調水的總體規模,避免南水北調工程多點開花。這也完全符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有關“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要求。
客觀地看,地球上沒有那種自然資源的時空分布是均衡的,尤其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甚至微地貌的不同,各地降雨量差別更大,這是事物的多樣性,也促使人們因地制宜、化害為利,尋求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北方的發展還是要立足于北方的水情,適當的南水北調接濟北方是可能的,但想均衡南北方水資源顯然辦不到,也是有害的。北方發展不能建立在長江由水多變水少上,否則把長江也變成“黃河”,而黃河還是原來的黃河,那問題就大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