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
荊芥味辛性微溫,
祛風散寒大將軍。
解表生用止血炒,
炮制妙藥學問深。 --吳洋
藥用價值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溫。
1、《本經》:味辛,溫。
歸經
入肺、肝經。
1、《綱目》:入足厥陰經氣分。
2、《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二經。
功效主治
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后血暈。解表散風,
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
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①《
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②《
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 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③孟詵:產后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⑤《
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
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熱食并煎茶,治頭風并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⑧《
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并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⑨《
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臨床應用
1、荊防敗毒散(《
外科理例》)治瘡瘍時毒,腫痛發熱,左手脈浮數者:荊芥、防風、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食遠服。
2、荊芥解表湯(時逸入方)治風寒感冒:荊芥、防風、蘇葉、白芷、杏仁各6g,赤苓9g,陳皮6g,神曲9g,生姜2片,蔥白2段。水煎,日服1劑。
3、荊芥連翹湯(《
回春》)治鼻淵:荊芥、柴胡、川芎、當歸、生地黃、赤芍藥、白芷、防風、薄荷葉、梔子仁、黃芩、桔梗、連翹各1.5g,甘草1g,銼作1服,水煎服。
藥理作用
用人工發熱的家兔,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藥)/公斤,無甚解熱作用。在體外,高濃度(1:100)有抗結核桿菌之作用。
附方
1、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
永類鈐方》)
2、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3、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溫服。(《
局方》荊芥湯)
4、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于磁器內,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后方》)
5、治大便下血:
(1)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2)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簡便單方》)
6、治產后血暈,筑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 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
7、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方》)
8、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9、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各別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宣明論方》倒換散)
10、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匯言》)
11、治風毒寡疬、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藥物配伍
1)荊芥配防風,加強祛風解表作用。
2)荊芥配薄荷,一氣一血,可加強解表發汗之效。
4)荊芥配白礬,祛風化痰之效增強,用治風痰壅盛,小兒驚風。
5)荊芥配石膏,治風熱頭痛。
7)荊芥配升麻炭,升清陽,止出血。
8)荊芥配大黃,清熱通便。
食用價值
荊芥有強烈香氣,主要以鮮嫩的莖葉供作蔬菜食用。荊芥富含芳香油,以葉片含量最高,味鮮美,還可驅蟲滅菌,生食熟食均可,但以涼拌為多,一般將嫩尖作夏季調味料,是一種經濟效益高、很有發展前途的無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
[7] 菜譜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2、《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藥,忌食魚。
4、《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于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文字轉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