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正值秋收的季節,各地捷報頻傳,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有關部門發布新聞說糧食產量有把握實現1.3萬億斤以上目標。手中有糧,心中不慌,1.3萬億斤糧食的概念是人均有糧928斤,盡管有工業用糧、飼料用糧,首先保的是口糧,市場供給貨源充足,人人皆可放心了。
1.3萬億斤糧食,還有油料、蔬菜、棉花等農產品,包括復種涉及20多億畝土地的耕作、播種、田間管理、收割、打碾晾曬、入庫等,也是流水線作業,一環扣一環,哪一環都省不了。農民苦,苦在幾千年一貫制拼自己生命體土里刨食、超負荷勞作。即便改革開放初期,許多地方從種到收還主要靠人力、畜力,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面朝土地背朝天、披星戴月、汗流浹背、肩扛背馱等,都是真實寫照,一年四季、一天到晚沒有閑的時候。
然而,現在不同了,大規模機械化取代了人的雙手雙腳雙肩。以收割為例,雖然媒體報道用詞還是傳統的“開鐮收割”,不過鐮刀已經越來越派不上用場了。早些年小麥、水稻用收割機,尤其小麥收割上有關部門年年組織龐大的收割機團隊,根據成熟期在不同地區順序收割,既不違農時,又有進度和質量,十分有氣派,很是鼓舞人心。現在則玉米、大豆都用上了收割機,這兩種作物因為桿粗、桿硬,人工收割實際上比小麥還費勁,一些地方收割小麥用的是有刀刃的木鐮,輕巧但不結實,而收玉米、大豆得用力道大些的鐵鐮,可見其機械化收割意義更大。
就在十幾年前,國家每年還從河南、山東等地組織十幾萬人去新疆采收棉花,是一項重大的農事活動。新疆棉花年產量500萬噸以上,占全國的近九成,棉花種植面積約250萬公頃,一朵一朵棉花、一畝一畝棉田人工采收得幾個月,還要小心扎手,自然也是一項繁重的勞動。而現在棉花也實現了機械化采收,棉花那么柔軟潔白,不知道機械是怎么把棉花和棉株、棉葉分開的,技術真是神奇極了。
常說千斤重擔不彎腰,那是對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的贊美,表現一種超常的氣概,真正挑莊稼擔子,200斤就已經有些踉蹌了,走上坡更是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人的幸福生活,對農業從業者來說不要天天透支體力,不要小馬拉大車式超體能負重,不要累到連飯都不想吃,可能是很重要的標志。唯如此人才有輕松愉悅感,才能從容品嘗生活、工作的樂趣,有閑情逸致欣賞詩和遠方。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生產上已經進行著最充分的實踐,不僅解放了人,也解放了時間,釋放著可貴的幸福,也釋放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包括生態保護,也要靠技術進步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解決過度開發利用的問題。讓我們致敬、感謝技術進步吧!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