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鳥語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而在遼寧省興城市就有這樣一位奇人,他不但能聽懂70多種鳥語,而且能與鳥對話。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鳥王”的閻福興,又稱“世界指哨第一人”、“環保博士”、“鳥叔叔”,遼寧省興城市文聯副主席,遼寧省環保志愿者協會理事。
“我不需要你們的掌聲,只希望在座的諸位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吃野生鳥類。‘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但要是沒有了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將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每次演出,閻福興都喜歡在節目中穿插鳥的叫聲。他說:“在中國,鳥類保護仍然令人擔憂。鳥還沒有對人類形成起碼的信任,而信任來自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鶴骨笛喚醒環境意識
“有一個女孩,她從小就愛養丹頂鶴,在大學畢業后,她仍回到她養鶴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為了救一只受傷的丹頂鶴,滑進了沼澤地,再也沒有上來……我的這只鶴骨笛就是用那只被徐秀娟救起,因懷念她郁郁而死的丹頂鶴的鶴骨精心打造的,以此來紀念這位女大學生和這只丹頂鶴,喚起人們的環境意識,及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閻福興非常欽佩為救丹頂鶴而獻出生命的徐秀娟,也喜歡聽歌手甘萍演唱的那首紀念徐秀娟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
早在1998年7月,閻福興隨“手拉手”夏令營來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扎龍自然保護區。期間,他慕名前往徐秀娟的家里,看望她已退休在家的老父親。在與老人的相處中,閻福興更加喜愛丹頂鶴了。
短短幾天里,他一邊向養鶴專家虛心求教,一邊仔細觀察丹頂鶴。終于,他用笛子吹奏出了自創的“鶴歌”。“鶴歌”很快就吸引了十幾只丹頂鶴聚集在他身旁翩翩起舞。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人員被這一幕驚呆了。為表敬意,他們特意把珍藏的被徐秀娟救出的那只丹頂鶴的一根遺骨贈送給了閻福興。
如獲至寶的閻福興對這根鶴骨愛不釋手,專門請國內著名笛子制作大師常敦明精心打造了兩只鶴骨笛,一只保管在中國民間民族樂器陳列館,一只自己珍藏,為表演所用。受此影響,他又突發奇想:“雞骨和鶴骨應該區分不太大,何不用雞骨也做支笛子?”經考證,目前,閻福興的雞骨笛是世界上最短小的笛子。
自從有了這只鶴骨笛,閻福興愛鳥護鳥的勁頭更足了。他經常參加國內各種有關保護環境、愛鳥護鳥的公益活動。每一次演出,閻福興都要帶上心愛的鶴骨笛,吹奏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喚醒人們對鳥類的關愛。
與鳥對話的放羊娃
“細粉鳥遇到天敵時發出的是既急切又尖銳的叫聲,呼喚同伴趕快回來……雖然同一種鳥的發音基本一致,但它們在不同的情境和行為里,叫聲的高低、頻率大不相同。”每當提及鳥,閻福興便如數家珍。
其實,閻福興之所以學習鳥叫、與鳥對話,是源于一段兒時的特殊經歷。
早年家境貧寒的他小學二年級沒念完就輟學回家放羊。一個夏日的午后,9歲的閻福興跟往常一樣在山坡上放羊,突然聽到一陣急促、驚恐的鳥叫聲從茂密的樹林中傳來,他握著羊鞭朝林中跑去。四處一看,發現一條足有1.5米長的蛇正企圖襲擊樹上鳥巢里的一只母鳥和幾只雛鳥,一只公鳥正從枝頭上俯沖下來,準備與蛇展開大戰。情急之下,閻福興揮動手中的長鞭,把蛇甩到了地上。正當他準備跑回羊群時,那兩只大鳥先后飛到他頭頂上親切地叫了兩聲,好像是在感謝他。閻福興高興地笑了。
此后,閻福興仍像往常一樣放羊。一天中午,困頓的他坐在一棵大樹下不知不覺地睡著了。迷迷糊糊中,他被一陣異常急促的鳥叫聲吵醒了,覺得身體有些發涼,睜眼一看,一條蛇正趴在自己的胸前。他本能地跳起來,用鞭子把蛇甩開了。回過神后,閻福興抬頭一看,枝頭上站著的正是前幾天他救過的那兩只鳥,他頓時恍然大悟:“剛才你們嘰嘰喳喳地叫,原來是在提醒我!”閻福興心中充滿感激,決心要學會鳥語,和它們做真正的朋友。
為了學習鳥語,閻福興嘗試了吹口哨、吹竹葉哨等多種辦法,但都以失敗告終。一天,村里來了一位變戲法的老人,將手指放進嘴里能吹出各種曲調,這讓閻福興很是著魔。他追隨老人輾轉三個村子,老人終于肯把小竅門傳給他。
之后,閻福興每天一邊放羊,一邊練習指哨。沒多久,他便能熟練地吹出當地的各種民歌。信心十足的他開始模仿鳥叫聲。“我最初是從模仿臘嘴雀的叫聲開始的。”他用心觀察它們,傾聽它們的各種叫聲:筑巢時的叫聲,下蛋時的叫聲,談戀愛時的叫聲……慢慢地,鳥的行為規律在他的腦海里逐漸清晰起來,此后他開始不斷學習其它種類的鳥叫。
8年放羊的經歷給了閻福興與鳥零距離接觸的機會,也讓他在鳥語中度過了少年時光。
每當他戴上柳條帽子坐在大梨樹下學鳥叫,鳥就從四面八方飛來,落在樹枝上,甚至落在他的草帽上,和他一起“唱歌”。閻福興還經常趁鳥媽媽外出覓食,悄悄爬上樹,模仿它的叫聲,將自己抓來的蟲子喂到雛鳥面前,鳥寶寶吃得是津津有味。
立志護鳥的“鳥叔叔”
21歲那年,不識譜的閻福興憑著用手和笛子學鳥叫的絕活,走進了興城縣劇團。在劇團里,勤奮好學的他不但學會了樂譜,還學會了使用梆笛、龍鳳笛、弓笛、彎管笛、口笛、烏嘟、葫蘆絲、排簫等數十種樂器。“我從小就非常喜歡笛子,家中有笛子100多根,數十種。”
一年秋天,閻福興所在劇團接到一份邀請函,請他們去渤海灣的小海山島演出。當時有人提出異議:一是地點偏僻,路程遙遠;二是這個小島上只有一名士兵。閻福興卻堅持前往:“我第一個報名,那兒的確偏僻,但小島上的士兵天天守在那兒,不知比我們艱辛多少倍!雖然只有他一個人,卻為保護候鳥遷徙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我們用心表演,在島嶼上落腳的鳥同樣是我們的觀眾!”
在他的號召下,劇團毅然踏上了前往小海山島的路途。正值候鳥南徙,島嶼上密密麻麻停滿了各種鳥。當得知這名士兵不僅要為這些遷徙途中落腳的候鳥供給食物、淡水等物資,還要與盜鳥賊斗爭時,閻福興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自己的絕活派上用場,為宣傳愛鳥、護鳥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1995年,他受邀到秦皇島南戴河表演。到了一看,觀眾原來是“小小收藏家夏令營”的孩子們。當時帶隊的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輯、著名的“知心姐姐”盧勤對他說:“你給孩子們表演,給你取個名字就叫‘鳥叔叔’吧。”
從此“鳥叔叔”成了閻福興的代名詞,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宣傳愛鳥、保護環境公益活動的第一線。
從1995年開始,他已連續15年參加由團中央、中國文化扶貧委員會等單位舉辦的環保夏令營活動。除了做義務表演外,他還向全國兒童發出愛鳥護鳥倡議書,給小朋友們講解愛鳥護鳥的常識,教他們如何救助受傷的鳥等。
曾經在一次夏令營接近尾聲時,一個孩子問:“鳥叔叔,要是以后我們遇到關于鳥的新問題,怎么跟您聯系呢?”經過思考,閻福興答道:“我回去后,把家里的電話設為‘愛鳥熱線’,以后你們隨時可以打電話找到‘鳥叔叔’。”
“高峰時一個晚上就有三四百個電話,甚至還有外國友人特意來家中拜訪。”為了更好地宣傳公益環保,讓更多的人愛鳥護鳥,“鳥叔叔小屋”網站于去年四月開通了。多年來,閻福興經常往返于國內各省市參加過公益演出,并應邀在日本、朝鮮、韓國、美國等國家進行表演。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許多商業組織紛紛找他簽約,高薪聘請,但都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絕。“如果是宣傳愛鳥、護鳥的公益活動,我分文不收,欣然前往;如果是圖商業利益,給再多的錢我也不會答應。”
現在,閻福興無論走到哪里,總會遇到想拜師學藝的人。面對他們的請求,閻福興說:“與鳥對話,不在于技,而在于心,就像人與人交流一樣,只有來自心靈的聲音,才能引起對方的共鳴。如果你真心熱愛鳥,不妨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營造一個和諧而美麗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