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天目山路一直往西,過紫金港路,于濃密的綠蔭中露出一角青灰色磚墻。磚墻連著一座形似“UFO”的“巨蛋”形建筑,傲然屹立于綠波之上。這便是中國濕地博物館,位于西溪濕地東南角。
從紫金港路“西溪天堂”的入口處徑直向里走,繞過廣場中心一個渾圓的噴水池,你會看到一處五十米左右的長廊。青石板鋪就的長廊,曲徑通幽,左側(cè)有傾瀉而下的碧水,水花飛濺,霧一般的水汽撲面而來,在炎夏的城市邊緣,隔出一個秋意的世外桃源。長廊的盡頭,是博物館的大門。
五十一年前的夏天,新中國第一個專業(yè)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北京竣工落成,緊隨其后,全國各地的專業(yè)博物館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如今,僅杭州城的專業(yè)博物館便不勝枚舉:絲綢博物館,茶葉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這些都是杭州人耳熟能詳?shù)模切┻€未完全普及的專業(yè)博物館就更加名目繁多了。一百多年前,穿梭于清河坊的太太小姐們不會想到,一旦被搬進展示廳,她們身上穿著的都錦生,茶碗里泡著的西湖龍井,便都不再僅是一匹緞子、一撮茶葉,更是一種杭州文化。
這一次也一樣。
2003年,一場前所未有的濕地綜合保護工程,讓曾經(jīng)不堪重負的西溪煥顏新生。緊隨其后,把濕地搬進博物館的想法被提上日程。一方面,人們需要一個平臺,去系統(tǒng)、全方位地了解濕地和它的一切。另一方面,把濕地搬進博物館的舉動也為了提示濕地的日漸減少,特別在現(xiàn)代城市環(huán)境里,濕地資源顯得彌足珍貴,人們需要重視對這種城市綠肺的保護。
“中國濕地博物館”應(yīng)運而生。
來自日本的建筑大師磯崎新設(shè)計的清水混凝土墻館身,以及“綠丘”式館內(nèi)建設(shè)方案獲得青睞。從磯崎新大師設(shè)計圖稿中“走”出來的中國濕地博物館,由地上三層、地下兩層和挑高40米的觀光塔組成。主體建筑被綠色植被所覆蓋,館內(nèi)隨處可聞淙淙水流,充分傳達出“濕地”主題。博物館入口處為“序廳”,通過八面觸摸屏詳細介紹了什么是濕地以及濕地的分類。序廳告訴我們:水,水成土壤,適水生物是濕地的三大要素。
——依水而建的中國濕地博物館,注定是要講述一段水與人類的故事。
復(fù)原
將標(biāo)本與場景結(jié)合的陳展手法,最早見于自然科學(xué)類博物館。因具有形象、科學(xué)、直觀的特點,后來逐步應(yīng)用于歷史類、民俗類、軍事類等博物館,發(fā)展到今天已成為博物館廣泛運用的一種陳展形式。
“這片落羽杉林就跟我家門口的一模一樣”
走進序廳不久,可看到一大片“樹林”,參天蔽日。如羽毛般的“樹葉”絲絲縷縷,林中的鳥兒成群結(jié)隊——這是美國落羽杉森林沼澤濕地的場景復(fù)原。今年2月份,一位前來博物館參觀的美國老太太見此場景,激動地叫道:“這片落羽杉林就跟我家門口的一模一樣!”老太太住在美國南部,家門口就是一片濕地。“落羽杉的樹葉跟羽毛很像。一到秋天,綠葉轉(zhuǎn)成紅色,像滿樹的火烈鳥,非常漂亮!”老太太興奮地給身邊人講解,“那些在林中追逐嬉戲的鳥叫林鴛鴦。它們在落羽杉的樹洞里棲息,在樹林里活動。有五彩斑斕的羽毛。”
離落羽杉森林沼澤濕地不遠的,依次是非洲維多利亞湖泊濕地、印尼紅樹林濕地、南美亞馬遜河濕地……采用的當(dāng)然都是場景復(fù)原的表現(xiàn)形式。博物館頂部,陽光透過菱形網(wǎng)格玻璃射進來,照在濕地的叢林間,鳥鳴夾雜著水流,栩栩如生。據(jù)說,博物館從2009年11月2日開館至今,先后接待過非洲、印尼、秘魯?shù)葒目腿耍鎸@一片片復(fù)原的濕地,外國客人們紛紛對著講解員豎起了大拇指,儼然在異國重回了故鄉(xiāng)。
收藏
位列博物館三大基本功能之首。公元前三世紀(jì),托勒密王朝在埃及修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是由希臘文的“繆斯”(Museum)演變而來的。
“藏”一段水邊的秘密
在濕地邊,逐水草而居的人們有他們特殊的生活方式。從交通工具到飲食習(xí)慣,甚至穿衣打扮,都與他們賴以生存的“水地”密切相關(guān)。在外人看來,這些奇特的習(xí)慣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特異的文化,神秘莫測。
在中國濕地博物館的序廳,這些文化被揭去神秘的面紗,大屏幕配合實物展示,向你娓娓道來。
小船悠悠,這是澳大利亞毛利人濕地生活的寫照。而秘魯烏羅人則崇尚蘆葦文化。他們用蘆葦搭建起浮島及島上的住房和瞭望塔,編成船只。序廳中央,巨大的蘆葦船煞是奪人眼球。在蘆葦船的對側(cè),莫西人的唇盤文化塑像則令人驚訝不已。莫西人居住在埃塞俄比亞奧莫河岸濕地,他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在過去的年月里,當(dāng)面對強敵時,莫西女人用自行毀容的殘酷方式嚇退對手。此后,年滿18歲的莫西少女都要用利刀把下唇和下巴割開,在下唇上鑲一個大大的陶盤。如今,佩戴唇盤已經(jīng)成了莫西女人勇敢和美麗的象征,只在吃飯和睡覺的時候才舍得把它取下。
序廳西南角,有一件質(zhì)地奇特、做工精細的大褂,底下還擺著一雙用同樣材質(zhì)做成的靴子。這套特殊的衣物出自一位赫哲族百歲老人之手。赫哲族生活在東北三江平原濕地,是我國北方唯一以漁獵為生的少數(shù)民族。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為赫哲族人提供了豐富的淡水魚,他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胖頭魚的魚皮為縫線,大馬哈魚的魚皮為主料,做成衣物。再用鹿皮剪成云紋和野獸進行裝點,最后用野花汁給衣物染色。一件魚皮衣服,要用去20多斤重的大馬哈魚。如今,櫥窗中魚皮衣物的制作者已駕鶴西去,這件頗具特色的手工制品作為不多的證明,證明著三江平原濕地邊一個“魚皮部落”的存在。
追溯
不僅僅是重現(xiàn)一段歷史,更是站在人類學(xué)的高度,解讀并見證某一群體或某個時段的發(fā)展,這也是現(xiàn)代公共博物館功能的新延伸。
90年前的西溪,你見過嗎?
中國濕地博物館的二樓,有一個專以西溪為主題的展廳。西溪廳的設(shè)計頗具匠心,青灰色的磚墻,原木色的古門,蘆白柿紅,桑青水碧,蛙鳴魚躍,夾道溪流有聲。置身其間,仿佛真的步入蔣村水鄉(xiāng)。蘆錐幾頃界為田,一曲溪流一曲煙——應(yīng)該就是這樣的吧。
西溪盛產(chǎn)旱竹,西溪人將其種滿屋前屋后,一場春雨過后,旱竹破土而出,“雨后春筍”就是對這一景象的最好描述。人們將新鮮的嫩筍殼用來喂魚,老的部分則發(fā)酵成肥料養(yǎng)魚,這便是西溪人家的“竹基魚塘”。除此之外,聰慧的人們還將根基繁茂的柿子樹種在魚塘旁邊,起到加固魚塘、防止泥土流失的作用,有人將這樣的地方也稱為“柿基魚塘”。
向前走,忽然就轉(zhuǎn)入了一處有著橘色燈火的農(nóng)家小屋。四方的木桌上盛著四碗熱氣騰騰的菜:南肉竹筍、魚頭豆腐、生爆黃鱔、清湯魚丸。這是蔣村的四大名菜,家家戶戶都會燒。扎著藍底小碎花頭巾的主婦,將蔥姜放入熱油里爆香,然后把切段的黃鱔入鍋爆炒……主婦在灶臺上忙得不亦樂乎,沒多久,一桌待客的好菜就上了桌。小屋有干凈的木制墻壁,上面是蔣村人用竹條編織而成的魚簍和小花籃。魚簍呈喇叭形,將它逆水固定在河中事先打好的樁上,魚兒逆水奮進,一下子便鉆入簍中。小花籃的制作要追溯到70年前,西溪包建村一帶的農(nóng)民為了貼補家用,用竹條編成花籃賣給商家,商家將其出口到日本,西溪小花籃逐漸揚名,成為這一帶有名的手工藝制品。小屋的另一面墻上,掛著西溪人打魚時穿的蓑衣、戴的斗笠,都是用竹藤編制成,另有兩張竹編的小椅靜靜地倚墻而立……
“我好比魚兒漏網(wǎng),急匆匆逃入海洋。愿只愿遇難呈祥,從今后穩(wěn)步康莊……”別了農(nóng)家小屋,遠處傳來幾聲昆曲的吟唱,鑲嵌在靜謐的流水中。抬頭一看,前方正是一座戲臺。石磚搭就,兩邊豎起兩根大柱子,上書一副對聯(lián):和風(fēng)吹綠竹,清韻入朱弦。眼下唱的是《十五貫》,這是西溪一帶膾炙人口的曲目,半個多世紀(jì),經(jīng)久不衰。
昆曲喚醒夢中人。再往前走,是一面大大的照片墻,我方才意識到:原來剛才所見所聞竟全是在博物館的一方天地里。那些魚塘,那些農(nóng)家院落,那秀美的灶臺女子,可口的飯菜,字正腔圓的唱詞……原來都是在“西溪廳”的展現(xiàn)。這種“無圍墻”的展示方式恰是生態(tài)型博物館最動人之處。
追溯西溪的歷史,那些舊影只能從相片中去尋覓。“記憶中的西溪”便是那面大照片墻的主題。那些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上世紀(jì)20年代的西溪:人家、河道、埠頭、花塢,秋雪庵、金蓮寺、留下茶市街……這些舊影,五六十歲的中年人也都不知道。導(dǎo)游說,每次帶杭州本地人來到照片墻面前,原本還說著普通話的隊伍立即鄉(xiāng)音四起,老杭州人激動而又仔細地辨認照片,“呀,我外公家好像就住這一帶”,“那是不是你婆婆家先前的住地?”
一旦把記憶搬進展臺,“家天下”便成了“公共”的天下。無論是帝王府第,還是曾經(jīng)的西溪。
多重
鄱陽鳥,知多少?
一二三,站好了嗎?保護濕地游戲,你玩過嗎?
流傳于民間的一句俗語,被搬到了“鄱陽湖畔”。鄱陽鳥,知多少?——飛時遮盡云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簡短的一問一答,形象地勾勒出鄱陽湖濕地的飛鳥之多。白鶴、灰鶴、大雁、東方白鸛、閨秀鶴……它們隱秘地棲息在鄱陽湖畔的蘆葦叢中,春去冬來,遷徙往返,騰空而起,竟是那樣的遮天蔽日。
——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采用了“無圍墻”和“復(fù)原”的展示方式。鄱陽湖的一草一木和成群結(jié)隊的鳥兒們被“搬”到這里,蘆葦蕩的水流,夾雜著鳥兒的鳴叫,幽靜空靈。漫步湖邊,恍然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人間好景。“鄱陽湖”的對面,是廣西山口紅樹林,參天的紅樹林腳下,有環(huán)形水系,水系里有著名的“美人魚”——儒艮。此外,三江平原濕地、新疆巴音布魯克濕地、塔里木河胡楊林濕地、上海崇明東灘濕地、哈尼梯田濕地等,都以“無圍墻”的方式在“中國廳”展出。別過了鄱陽湖,驀然發(fā)覺已經(jīng)置身于大片的胡楊林中,那種感覺,一日千里,唯有驚喜。
“中國廳”一角,有關(guān)濕地的古詩辭賦密密麻麻:“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類文明的起源大多與水系相關(guān),詩人的才情也往往被一池水所喚醒,對水地的吟唱便綿延至今。在“濕地與人類廳”,關(guān)于濕地與人類文明起源之說,則通過“諾亞方舟”、“楔形文字泥板”、“陶制牛偶”等或故事或?qū)嵨锏姆绞骄従彽纴怼?/p>
一二三,站好了嗎?
“贊同的站左邊,反對的站右邊。一二三,你們站好了嗎?”——站好后,請耐心等待10秒,大屏幕會統(tǒng)計出本次投票結(jié)果,同時也顯示總投票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表達出你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和看法。
這個供公眾互動參與的投票臺設(shè)立在“濕地與人類廳”。碩大的屏幕前是兩塊感應(yīng)區(qū),分“贊同”和“反對”兩個態(tài)度,涉及的問題包括:你同意開發(fā)部分濕地建設(shè)高稅收的工廠嗎?你贊同改建一部分濕地開發(fā)房地產(chǎn)嗎?……站在能代表你態(tài)度的感應(yīng)區(qū)就行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完畢,大屏幕上會就剛才的問題進行簡短的利害分析。
事實上,博物館不僅教育公眾,也教育著決策部門。過去的展覽會和研究通常較重視有形物品,而現(xiàn)在,博物館需要引導(dǎo)人們更多地注意無形的價值觀。作為一個自然生態(tài)類博物館,對象是目前日益減少的濕地資源,中國濕地博物館自然被賦予了這樣更為神圣的職責(zé)。
保護濕地游戲,你玩過嗎?
有很多垃圾正在往下掉,你要快速地通過鼠標(biāo)去移動垃圾桶,接住這些垃圾,讓它們不至于落到水里去,攔截垃圾袋數(shù)量越多,得分越高。分數(shù)達標(biāo),晉升下一等級。
博物館的“濕地與人類廳”里,每臺電腦都有各種各樣的保護濕地小游戲。垃圾攔截、垃圾移除、清理水質(zhì)、植樹造林……“孩子們最喜歡這里。每到這里,總是歡呼雀躍,一下子散開,排隊玩起了游戲。”導(dǎo)游說。
除此之外,博物館的每個大廳都設(shè)有“互動區(qū)”。
“把手放在你需要了解的展品上方,大屏幕里就開始講述這件展品;移動杠桿,到你喜歡的圖片面前,黃色指示燈變成紅色,屏幕里就開始播放與這個圖片相關(guān)的故事;選出三幅相同的畫面,就進入了與這個畫面相關(guān)的那段歷史。圖上兩塊濕地有哪些不同之處?用一分鐘的時間把這些濕地碎片進行拼圖……”導(dǎo)游說,孩子們不喜歡枯燥的講解,對互動的方式極為感興趣。
尋找一個載體去寓教于樂,中國濕地博物館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