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8月21日電(記者蔣旭峰、許正、張源培)近十年來,受中國基建占用等活動威脅的濕地面積大幅增長,濕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觀察人士認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濕地保護和諧并進呼喚更加理想的制度設計,防止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失衡加劇。
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指出,當前不合理地掠奪性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全球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尤其是森林面積急劇下降,土地沙化嚴重,濕地大量喪失。
專家分析認為,過度獲取生物資源造成濕地生物多樣性逐步減少,水資源不合理利用導致濕地水質堿化和濕地面積萎縮,水源受到污染導致濕地生態功能顯著下降,水土流失加劇導致江河湖泊泥沙淤積嚴重,制約中國濕地保護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數據顯示,中國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噸淡水,保存了全國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成為淡水安全的生態保障。濕地凈化水質功能十分顯著,每公頃濕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此外,在濕地這個大“物種基因庫”中,中國擁有濕地植物4220種、脊椎動物2312種。
中國東北部省份黑龍江濕地資源豐富,這個省2003年在全國率先施行《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這是中國第一部濕地保護地方法規。這個省還在今年把濕地率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濕地保護責任與縣級政府嚴格“綁定”。
“將濕地率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不是為地方帶上"緊箍",而是要求地方不能再以犧牲濕地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把區域內濕地畫上"紅線"。”黑龍江省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王仁春說。
專家指出,兼顧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需要辯證地看待濕地短期的直接使用價值和中長期的間接使用價值。一些地方往往短視地只看到濕地能提供農產品、水產品、農業生活用水等直接使用價值,而忽視濕地作為物種基因庫、調蓄水量、抵御風暴、調節區域氣候、降解污染、水禽棲息地、固碳等方面的間接使用價值。
濕地環境的改善也正在為許多地區創造更多的經濟收益。專家認為,因地制宜開發,必須將利用限定在濕地生態可承載的范圍之內。目前,中國多地在濕地可開放區域內探索發展濕地旅游或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專家同時表示,濕地自然生態仍容不得過度消費。東北林業大學濕地研究專家于洪賢說:“對濕地開發之前,應該首先對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利用途徑進行全面的評估,以避免過度開發,對濕地帶來新的破壞。”
我也說兩句 |
![]() 飄零雪 路過 幫 頂一下!!!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