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葛玉修從未走近過未名湖,卻在不久前收到一封來自北京大學學工部的邀請信,邀請他在今年給北大學子作生態環保講座。
葛玉修是青海省銀監局的一名機關干部,但更多的人知道他是“鳥王”和“中華對角羚之父”。
人們還稱呼葛玉修是“生態攝影大師”。但他從不認為自己是攝影家。他使用過的最好相機是尼康D70,但他鏡頭中的鳥兒卻有著無與倫比的美麗和生命激情。
1995年的一天,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葛玉修來到了青海湖。在聞名海內外的青海湖鳥島上,一窩窩剛剛孵化出的雛鳥,鳥兒們飛翔起來的美妙身姿,震撼了他的心靈。從那一刻起,山東漢子葛玉修戀上了這個鳥的天堂,用手中的相機開始了與鳥兒的心靈對話。
自然界的美往往與苦痛伴生。就在葛玉修與鳥兒結緣的同時,青海湖正在經歷著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危機——水位急劇下降、水平面面積大幅縮減、荒漠化侵蝕嚴重、草場退化。喪心病狂的偷漁者更對鳥兒的食物——青海湖裸鯉痛下殺手,鳥島上的鳥兒面臨著最嚴峻的生存危機。
在一個偶然的情形下葛玉修得知,在青海湖畔有一種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瀕危野生動物——普氏原羚,這一物種當時全世界不足200只,1996年和1998年先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級動物。
面對著鳥兒凄婉的鳴叫和普氏原羚形單影只的背影,“我真的無法再自私地去追逐自認為的自然之美了”,葛玉修說。1995年,葛玉修以斑頭雁、鸕鶿等為對象,拍攝了反映青海湖鳥島日益惡化生態狀況的攝影專題——《還我家園》。從此,葛玉修開始了自己的生態攝影之旅。
13年來,葛玉修曾100多次自費去青海湖、10余次到三江源腹地,4次踏入可可西里,拍攝了4萬余幅野生動物及生態環境的珍貴照片,發表了《普氏原羚的吶喊》等1500余幅野生鳥類、普氏原羚等反映生態呼吁環保的攝影作品和文章,數百幅震撼人心的攝影作品在海內外獲獎并廣為流傳。他自費制作幻燈課件、攝影畫冊,義務在青海、深圳、山東、甘肅、北京和陜西等地的機關、部隊和院校進行環保宣傳、開展環保講座40余場。
在13年的生態攝影之旅中,葛玉修掉進過沼澤,身陷過狼群,青藏高原的嚴寒和凜冽更是始終與他相伴。然而,這些磨難都在葛玉修的微笑和堅韌中消逝了。
2008年,青海湖流域綜合生態治理工程將正式啟動。葛玉修說,這是讓他最高興的事情。普氏原羚已經恢復到了300多只,是讓他感到高興的另一件事情。但是他對以前沙俄職業情報官普熱瓦爾斯基的名字來命名青藏高原這個珍貴物種“始終覺得別扭”,他說:“我更喜歡稱呼它們為‘中華對角羚’,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叫響‘中華對角羚’。”
最近,葛玉修又有一件喜事——順利當選了“奧運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