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
6月11日是2022年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除在蘭州舉行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的主場活動外,全國各地線上線下開展相關活動6300多項,極大的豐富了疫情期間群眾生活。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又是生物多樣性大國,持續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保護自然生態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常聽到人們說文化遺產要“活”起來,“活”在當下,這完全有道理。因為文化遺產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無論傳承還是發展都是人的活動,也就進入了人的生活,否則都是“死物”。深藏地下的文物古跡,不考古挖掘就發現不了,建筑群、大遺址不保護就容易損毀,還要研究宣傳其價值為當代人所了解,從中汲取營養和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口手相傳,沒有傳承人,不能進入現實生活,慢慢就失傳滅絕了。所以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必須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許多展示展覽、舞臺藝術、手工制作等,都在做這項工作。要活起來、活好,群眾喜聞樂見,就必須走進生活、適應生活,現場參觀學習必不可少。
然而以自為性見長的自然遺產就不一樣了,它是自然的涌流展現,發生發展完全不依賴于人。雖然也叫“遺產”,但一直是“活態”存在,如自然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不僅是有生命的,有的還是流動的如河流生態系統,有的和人一樣有喜怒哀樂也走動四方如野生動物。自然遺產之所以有保護問題,起因于人和自然的過度接觸,人類活動足跡超越了自然可以自我循環的地域限度,過度開發破壞使自然失去了自我療傷恢復平衡的能力。保護自然遺產,使命就在于去除人的影響力,人聲鼎沸、車輛穿梭甚至機器轟鳴、“舊貌”換“新顏”,看著熱熱鬧鬧人氣旺盛,實則不屬于自然,也是自然不能接受的,一些敏感物種瀕危、一些區域生態退化、一些服務功能下降就是證明。所以,相比文化遺產的活起來,自然遺產只有靜下來,自然力不受干擾,自然規律不被打破,保障自然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運行發展,自然的活態存在就不僅在當下也有未來。
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多樣性,自然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社會建基于生物多樣性,成就文化多樣性,兩個多樣性互有聯系,保護也都是人的主動作為,但在具體做法上還要注意各自的特點。由于對自然遺產的自為性以及實現保護的途徑了解不夠,不少人積極主張自然遺產要像文化遺產一樣更多的“活起來”,也就是充分發揮自然遺產的旅游等發展功能。旅游當然可以,但必須有限制,使自然遺產相比保護之前人類活動確有減免,“靜”的程度有顯著提高。還有的想通過人為力使自然遺產有更高的文明程度,這也是不對的,只能越變越糟糕。
文化遺產來自人的創造,主人是“人”。文化遺產“活起來”,活在人們心中,活在日常生活,活在國家發展中,是最好的保護。自然遺產不是人的創造,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自然遺產“靜下來”,靜到不受人的影響,回到以自然模式演化發展,也是最好的保護。文化遺產利用不當萬一有損壞,損壞的只是遺產本身,人可以再修復,尚且那些無價之寶也不允許有閃失。自然遺產本已被過分折騰,保護如果不能顯著減免人的活動使其真正靜下來,就等于沒有保護,繼續甚至加大利用的后果會遠遠超出遺產本身,自然價值高度滅失后人是無能為力的。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