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
(泰國訓象,澎湃新聞2017年12月29日有關文章配圖)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無論形式、品質、載體、渠道等,都比過往豐富了許多,限于人的精力、時間要全面享用亦非易事,十有一二就不錯了。但這一領域有些方面似乎沒有新陳代謝,一些產生于文化生活貧乏時期但明顯有違生態倫理和當代人文精神的活動還繼續著,純粹服務于人和取悅于人休閑玩樂的大象等野生動物的訓化表演即為一例。
野生動物自有其性格,如自由自在、自食其力、占山為王、不聽人話、寧死不屈等,由此而訓化表演在摧殘野生動物上比單純圈養又加重一步,令其痛苦不堪,常處于生不如死的悲慘境地。如果打比方的話,可能類似于把活人特別是小孩放到純自然世界中與野生動物為伍,本已驚恐萬般,還要滿足野生動物“享福作樂”各種需要,改變習性練就十八般武藝強打精神“做牛做馬”做好服務工作,這個超乎常態的難度和心理創傷有多大,有誰可以承受。人、物一理,況且野生動物和人同歸一類,都是生命世界的嬌子,民以食為天離不開動植物資源,但野生動物表演并非生存必須品,也不是絕大多數人的必然愛好,實在有人想體驗,也許通過虛擬世界可以有更加豪華的效果。因此,這方面的問題不少人在關注,報道也很多。
如據澎湃新聞2021年9月16日的報道,在河南焦作森林動物園,5歲的小象莫莉由不足二十厘米的鐵鏈拴著,被迫接受吹口琴、駝人等各種訓練,眼神呆滯、行為刻板,有關專家認為野生動物表演以及和游客的親密互動行為,違背了其天性,背后是動物的痛苦和傷害,“呼吁停止野生動物表演,讓動物園回歸公益屬性,而不是把野生動物作為娛樂的商品來營利,關愛野生動物,讓它們能更好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天地自然保護團隊2021年8月25日發微博,反映云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對野外“救助”回來的健康幼象正在進行表演訓化,視頻顯示小象四條腿被如腳鐐般的極短繩索控制,跟著手持象鉤(調教工具)的訓象人員艱難的走著碎步,呼吁取締訓象業和象表演活動。
更有人大代表方丈明海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建議“停止進口幼年非洲象,加強對已引進非洲象的科學管理”(綠政公署,2016.3.8 ),有條件的可考慮將非洲象送回原產國,嘗試野放回自然棲息地。他指出:“2012年,太原動物園、新疆天山野生動物園從津巴布韋引進4頭幼年非洲象,結果只有1頭小象幸存了下來,其它3頭剛運到中國沒多久就死于疾病。2015年7月,廣東長隆集團也從津巴布韋進口了24頭幼年非洲象,引發了更多的國際非議。”認為,人工圈養非洲象,無法滿足大象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對這些非洲象而言,是一輩子的折磨。雖然“象牙展現出血淋淋的死亡,所以關注的人更多。但幼年非洲象的野外捕捉和終生圈養所帶來的生態倫理和科學問題,同樣亟待嚴肅認真應對。”
是的,我們早已進入了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不但要解決經濟社會活動中生態空間占用與野生動物生存空間常常重合的矛盾,有效管控減免各種開發建設項目進入留存不多的自然區域,保全野生動物最后的家園以示最大保護誠意。還要以更加文明的態度、文明的方式對待野生動物,商業化利用已經得到管控,涵蓋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動物福利,包括動物不受饑渴和營養不良的困擾、動物免受環境不適的痛苦、動物不受疾病和傷痛的折磨、動物免于恐懼和悲傷、動物有適當條件自由表達天性等,也在積極宣傳改進中。
以此觀之,無論需求側還是供給側,大象等野生動物訓化表演的人文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能自古到今穩坐釣魚臺沒有些許變化,抑或要變本加厲更勝一籌,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只納新不吐故系統要崩潰的。鑒此,建議有關方面從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高度審視,從新事物展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有賴于新舊事物交替和以時代精神發展先進文化、淘汰落后文化的需要出發,積極研究大象等野生動物訓化表演的存廢問題,如果能夠盡快廢止,必將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新勝利。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