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人們都在津津有味地議論著西湖“申遺”成功的新聞,杭州有關負責人還對如何進一步保護好西湖所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了態,我們這些普通的上海市民作為西湖的“近鄰”,自然是很歡欣鼓舞的,畢竟西湖作為旅游景點和休閑的去處,是相當一部分上海人到得最多的地方。
說到保護,我個人認為,“申遺”成功后的西湖,恐怕要與其他的某些人類物質遺產的保護有所不同,它有自己的特點:一是它“遺產”中有許多內容是“人造”的人文資源,如白堤、蘇堤、靈隱、三潭印月、花港、岳墳、保俶塔等等;二是西湖的物質遺產和人類非物質遺產緊密結合,它不單是湖光和山色,而且還包含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如岳飛之潔和秦檜之臭、白娘子許仙人蛇愛情傳說、白居易蘇軾的功績、濟公的傳說、涌金門張順成神的傳說、梁祝書院、保俶塔來歷等等;三是西湖除景點之外,還有環境的優美,空氣的潔凈,山之秀,水之甜(如虎跑泉)、茶之醇等等,所以,我認為對西湖的保護,要有更寬廣的思路、更全面的內容和更博大的手筆。
不過,這些年我雖也曾不斷到過西湖,但坦率地說,今天的西湖,與我1966年12月第一次到西湖游覽觀光時的感覺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一是西湖變“小”了,原因是臨城一邊造了許多高樓,又造了新雷峰塔;二是變“喧囂”了,常年游人如織,再加杭州人口大增;三是城市空氣質量不如過去,汽車太多;四是原先老城中典型的江南水鄉式恬靜的小街小巷都沒有了,如老眾安橋風光,記得當年還有石拱橋,這些記憶都被現代化“抹”去了。四是喝不到真龍井茶了,“野龍井”太多。五是現代化的新雷峰塔一造,《白蛇傳》故事索然無味,人文方面遜色不少。當然,我這么說并非是批評杭州,現代化是大勢所趨,作為一個省會城市,這是避免不了的,中間也體現了杭州的進步和發展,若杭州“保護”得像晚清民國的風貌一樣,那就不僅是可笑,而要被老百姓譴責了。
不過,對于一個對西湖感情很深的人,我對而西湖的保護,不論有用無用,還是忍不住想說幾句,說錯了也請杭州方而的人士批評。總起來講,我的意見有下面幾條:
第一,這些年杭州增加了湖面,整治了西湖,但仍讓人感到西湖在“變小”,這是為什么?我認為主要是西湖邊造了許多高樓的緣故,尤其是新雷峰塔造得太高、太寬敞,占地面積太大。所以,希望杭州城臨近西湖的城區能基本不再建造8層以上的高樓;同時,在西湖邊不再建造任何會所,“還湖與民”要堅持、徹底,不希望再在西湖邊看到常年對游客大門緊閉的任何“建筑”。
第二,要整治西湖的“陰氣”。這幾年我到西湖閑逛時,總感覺西湖的一種“怪戾陰氣”(這純是我個人感覺),我后來逐漸悟出,這可能是西湖周邊墳墓較多的原因。西湖是風水寶地,逝去的人當然都向往西湖,目前西湖周邊不僅有岳墳、張蒼水墓、秋瑾墓、蘇小小墓、蓋叫天墓、潘天壽墓等,連那個“美國鬼子”司徒雷登的一半骨灰也來“軋一腳”(另一半在北京)。我認為,美麗的西湖,不應作為當代某些名人的停厝之所,尤其是一些畫家,憑什么讓他們死后在那兒占地?所以,我建議西湖周邊的名人墳墓,除保留岳墳、張蒼水墓、秋瑾墓三處具有長存浩氣意義的人文景點之外,其他的墳墓,包括蘇小小的、司徒雷登的墓、某些畫家的墓,應一律遷出,原因不在于“陰氣”而在于他們的遺骸放在美麗的西湖邊不合適。蘇小小僅是一妓女,墓雖然古已有之,但現今的墓是文革后重建的,實在已無意義,不妨平毀后在原地建一個蘇軾紀念室,在其中亦說敷蘇軾與蘇小小的傳說內容。西湖墳墓的人文價值,有岳墳、張蒼水墓、秋瑾墓足矣。岳墳中的岳飛事跡還可以豐滿一些,可增建一些后世文人紀念他的詩文、碑刻等。張蒼水有骨氣、有才華、識大體、顧大局,明亡后堅持不降,堅貞不屈,尤其是當他抗清失敗,發現國家已統一穩固,人民盼望安定、抗清起義暫無成功可能時,他毅然遣散部下,以減少不必要的犧牲傷亡,這是非常有卓識之舉;而他本人,則堅持了民族氣節,拒清廷高官厚祿誘惑,至死不降,在這一點上,他是明末抗清志士中之第一人,許多方面都比鄭成功強(限于篇幅,鄭成功與張蒼水優劣此處不展開),在諸多抗清志士中他應該說是道德、氣節、才華、識大局最高境界的第一完人。西湖有張蒼水墓而增色,所以,我倒認為張蒼水墓旁應新增建一座張蒼水的紀念館。我一直認為,張蒼水是浙江古代最值得紀念的文化名人,可惜無論是在他家鄉寧波,還是在浙省社科界,對他的研究、發揚都很不夠。
第三,我以為西湖保護應是個更大的概念,即應該把錢塘江景區的老錢江大橋、錢江潮、六和塔,還有九溪十八澗、龍井茶山,以及新近開發的西溪濕地等都包括在其中。西湖之所以美,不盡在其“外貌”而在于其水之潔凈、空氣之清新、人文資源之豐富美麗也。所以,浙江方面保護西湖,不能就西湖保護西湖,而要做到從保護好杭州及附近周邊環境的更寬廣視角來保護西湖。西溪濕地的開發,是杭州近年開發最成功之大手筆,它不僅有利于分流西湖游客,而且事實上它應作為西湖的延伸,西湖、西溪應是杭州“雙美”,是杭州“出生”的兩位絕色“美女”,真正的“絕代雙嬌”也,不知杭城官方于此特別有意否?西湖之南的九溪十八澗,環境清幽,水青水秀,上世紀80年代時,我從屏風山出發,沿九溪十八澗一直逛至龍井、靈隱、登了北高峰,再到西湖邊,跑了一整天,雖然累得夠嗆,但那種意蘊,至今回味無窮。
第四,也正因為杭州周邊山水之美,才造就了西湖之美,所以,我不主張杭州太喧囂,即希望減少汽車尾氣、減少城市人口、減少高樓大廈。現在西湖“申遺”成功,意義很大,我想,如果真的愿大手筆保護西湖,不妨逐漸讓現有的杭州老城區退出省會的“城市身份”,把省政府及省級廳局搬到蕭山去,也就是說,將來把杭州分為兩部分:蕭山建成省會城區,杭州老城區成為人文勝地。當然,這種話我一介書生說說容易,做起來極難。但我以為,第一步可以做的,是不再增加杭州老城區人口,把高樓都建到蕭山或余杭長安鎮地域去,老城區不再建摩天大廈,這總應該可以吧?
第五,希望重視加強西湖的非物質遺產資源的保護、傳承、開發力度。西湖的非物質遺產資源,與西湖山水一樣,是西湖的“雙美”,缺一不可,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為西湖物質遺產增色。有的物質遺產,更是非物質遺產,如白堤、蘇堤、靈隱寺、岳墳、平湖秋月、雷峰保俶,你說它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都是,兩者密不可分。但是,我認為近年杭州方面對西湖非物質遺產重視不夠,證據就是建了現代化的雷峰塔和搞了不倫不類的景觀劇《印象西湖》。雷峰塔不是不可以建,但應按原尺寸原樣重建,不必建得如此豪華、高大,西湖一覽無余了,都“看穿”了,還有什么味道?而更大的問題是造成了遺憾:即削弱或在磨滅著雷峰塔白娘娘傳說。《白蛇傳》的傳說是西湖最大、最悠久、也是最有人文價值意義的傳說,人蛇婚配,這不是寓意人類與動物、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結合嗎?我想,這種人蛇結親的人文傳說非物質遺產,應該更能打動世界各國友人,更體現人類的未來理想。但雷峰塔的建造,卻用現代化把白蛇與人婚配的神話傳說“稀釋”了,而景觀劇《印象西湖》不利用白蛇許仙傳說為題材,“另搞一套”什么男女愛情,其劇情又沒有超過梁祝、羅蜜歐朱麗葉,毫無人文意義,純粹的玩燈光,音樂也很“吵”,表演更無藝術可言,是十足的敗筆,留下的不是美好印象而是大哄大嗡的瞎搞,說明杭州有關方面對西湖的非物質文化部分在整個西湖“遺產”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意義,尚未有正確、全面的認識。
由于祖宗留下的西湖已臻于完美,所以并不缺乏人氣的杭州,對如何真正保護好這份人類遺產,便更增添了一份艱難的重任。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