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第29個“世界濕地日”江西主場宣傳暨江西省首屆濕地保護宣傳周活動在南昌舉辦。期間,《2024南昌市濕地保護年報》正式發布。市林業局黨組書記梅梅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南昌市在濕地保護、修復和管理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取得的階段性成效。這是我市成功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后,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濕地保護和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持續擦亮南昌國際濕地城市名片作出的積極響應。
1
《2024南昌市濕地保護年報》指出
濕地生態系統與森林、海洋一起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與改善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同時也向人類提供豐富的物產資源、美學和休憩價值。濕地保護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南昌自古就是一座水城,河湖水網發達,濕地資源稟賦優越,特色明顯,鄱陽湖約三分之一在南昌境內。南昌市作為鄱陽湖在湖城市,贛江、撫河穿城而過,象湖、艾溪湖、瑤湖等數百個大小湖泊如明珠點綴,形成了“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濕地生態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南昌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將國際濕地城市建設和濕地保護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通過完善保護管理體系、加強宣傳與執法監督、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強化交流合作等舉措,推動城市和濕地融合發展,國際濕地城市建設成效顯著,“物華天寶的生態城市、人杰地靈的英雄南昌”品牌逐步唱響,并在瑞士日內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獲得“國際濕地城市”授牌認證,生態保護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25年是新修訂的《江西省濕地保護條例》施行元年。為加強濕地保護和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持續擦亮南昌國際濕地城市名片,并為綠色高質量發展等提供決策參考,南昌市林業局組織編制了《2024南昌市濕地保護年報》。本年報主要介紹了南昌市近年來在濕地保護管理建設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展示了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成效。
2
在濕地保護綜合管理方面
建立了“以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自然公園、重要濕地和候鳥棲息地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實行濕地分級管理。全市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即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部分區域,也是2處國際重要濕地),江西鄱陽湖銀魚產卵場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南昌縣三湖縣級自然保護區1處,進賢青嵐湖、南昌瑤湖等5處省級濕地公園,以及象湖風景名勝區1處。全市有省級重要濕地4處,分別為青山湖濕地、瑤湖濕地、軍山湖濕地和青嵐湖濕地。有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等候鳥棲息地。此外還依托象湖、艾溪湖、九龍湖等城市內的湖泊河流,建立了多個集市民休閑游憩與生態保護于一體的城市濕地公園。根據全國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結果2020年度變更數據,南昌市濕地總面積18.20萬公頃,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5.30%。持續深入開展越冬候鳥和濕地保護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野生動植物和濕地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推動全市濕地保護工作在法治軌道上穩步邁進。
3
在國際濕地城市建設方面
“國際濕地城市”代表一個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是國際上在城市濕地生態保護方面規格高、分量重的一項榮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建設,一個個濕地保護與修復案例如星光般閃現。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被譽為“全世界離白鶴最近的地方”。它不僅是“中華白鶴保護地”,也是“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科研基地”“江西省科學院鶴類保護創新研究基地”“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鶴類研究基地”以及“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鶴類研究基地”。近年來南昌先后投入700多億元用于城市水域的綜合治理。其中,總投資115.6億元的贛撫尾閭綜合整治工程通過贛撫下游尾閭主要河道建閘控制,調控枯水期河道水位,實施必要的河湖水系連通和洲頭防護措施,維護城市水生態空間格局,彰顯南昌市水生態、水文化及水域景觀的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當前正在全力推進城市水環境治理三年攻堅行動,通過建設雨水、污水獨立的管網及其附屬設施,實現雨水和污水的分流,最終實現凈化“十河百湖”,讓清水流入“母親河”贛江。實施了魚尾洲、象湖、裘家洲、艾溪湖、前湖、馬蘭圩等一系列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修復了受損的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改善了城鄉人居生活環境。持續探索跨界治水、流域共治,推動落實《贛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共同守護一江碧水。積極推動小微濕地保護和利用項目建設,以小微濕地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組織參加2024國際濕地城市青年論壇、2024國際濕地城市市長圓桌會議等活動,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城市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以鶴為媒”,與相關方簽訂了《中、俄、蒙白鶴研究與保護合作備忘錄》。
4
在江西鄱陽湖南磯國際重要濕地保護
管理方面
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江西鄱陽湖南磯國際重要濕地(以下簡稱“南磯濕地”)是長江濕地保護網絡的首批成員、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濕地網絡成員,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且唯一的河口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越冬候鳥的理想棲息地。保護區管理局積極推進科研監測、巡護執法、宣傳教育等工作,與中國林科院、東北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建立南昌城市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鄱陽湖南磯濕地野外綜合試驗站,構建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監測一體化系統。同時,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合作開展水生植物與越冬候鳥的關系等多方面科研監測工作。有發表著作、學術論文等六十余篇(部)。與全球環境基金開展GEF江西省濕地保護區體系示范項目。持續加強南磯濕地生態系統和越冬候鳥監測,實現監測工作常態化、標準化。保護區管理局在社區共管與宣傳教育工作方面開展有益探索,首創“點鳥獎湖 協議管湖”的社區共管方式,通過“點鳥獎湖”,尖銳的“魚鳥矛盾”得到緩解。“協議管湖”實施后的冬季,保護區適宜的水鳥棲息地面積增加,水鳥承載力增加了50%,為當地生態旅游產業帶來顯著經濟效益。據統計,2024年南磯濕地有24.3萬余只候鳥在此棲息越冬。
5
在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方面
組織實施了“南昌市濕地生物多樣性調查”和“南昌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等項目。利用高清視頻監控、AI智能等先進的監測技術手段,完善濕地生物多樣性智能監測網絡,構筑數字監測平臺,提升濕地保護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共監測記錄到陸生野生動物489種,包括哺乳動物38種,鳥類387種,兩棲動物26種,爬行動物38種。其中,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3種,二級保護野生動物78種,“三有名錄”保護野生動物359種。記錄到水鳥超26萬羽,隸屬于6目12科46種。調查采集到魚類39種,隸屬于5目9科33屬。濕地共有維管植物431種,隸屬于104科289屬,其中,蕨類植物6科7屬10種,種子植物98科282屬421種。
6
在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方面
通過多元化平臺建設,提升公眾對濕地生態保護的認知,推動濕地生態文明理念的普及。濕地科普傳播平臺圍繞科普公眾號(視頻號)、科普宣教館和自然教育基地三大核心陣地,全面開展濕地科普與教育活動,累計參與人數突破25萬人次。在世界濕地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了相應的宣傳活動,并推出《南昌最美濕地》短視頻大賽、“秀麗江西大美濕地”攝影大賽等,成為南昌市濕地科普活動的亮點,累計參與人數達8000人次。通過江西“百濕千校萬人”濕地自然教育系列活動等自然教育活動,累計參與人數達到5000人次。濕地自然教育講師培訓班共舉辦3期,研發了20套自然教育課程,累計培訓講師120人。“濕小鶴”是南昌國際濕地城市的形象代表,通過組織15場公益活動、制作12部宣傳視頻、布展2處雕塑、出版1部科普書籍、發布觀鳥路線等多維舉措,成功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全面推動了濕地保護與生態教育的深入普及。
鄱陽湖國際觀鳥季(周)是國內外鳥類愛好者的盛大節日。南昌是2019年、2021年、2023年三屆鄱陽湖國際觀鳥季(周)活動的主要會場,每屆都有超千余名國內外嘉賓參加觀鳥活動。全市共設置南磯濕地、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等十余個觀鳥點,不僅展示濕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功能,更多的是社會力量加入到濕地保護的行列。此外,該活動以觀鳥為媒介,吸引客流、匯聚人氣,進一步提升南昌國際生態品牌、國際旅游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為鄱陽湖區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全方位、深層次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