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過程使無機碳(從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變成為植物形式的有機碳。在許多生態系統中,植物被降解,碳則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氣中。濕地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機物質,因此起著碳庫的作用,而不是碳源的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促使了全球氣候的變暖,因此引起人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關注。濕地,特別是泥炭地的破壞,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例:泥炭地的喪失對全球氣候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泥炭地,尤其是泥炭沼澤森林,起著碳庫的作用,在這種濕地中碳被樹木固定,樹死后或枝葉脫落后有機物含于部分分解的枯物中,這些物質形成了泥炭。在完全分解的情況下,二氧化碳將被釋放回大氣中。但在這種情況下,分解過程將因為缺氧和PH值變低而放慢或終止,因此碳被“鎖”在泥炭土中。當泥炭森林遭到干擾時,泥炭地不再是碳庫,而起著碳源的作用。這就是說,它將釋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由于全世界大量的泥炭地遭到了破壞,所以這些泥炭地成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這就促使了全球氣候變暖。(來源:《濕地效益》
中國三江平原沼澤面積11.2萬km²,該區沼澤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顯示:沼澤植物同化大氣中CO2形成有機碳化物,每年沼澤地的生物生產量為11.1×10t,轉換碳素量為4.67×10t;這些含碳有機物質轉移到土壤系統后,經“消費者”分解,最后以CO2形式返回大氣,由沼澤土壤釋放返回大氣的碳素量為3.95×10t,可見,三江平原沼澤地表有機物質碳的積累量(包括植物地下部分)大于土壤中有機物質釋放量。所以,一些沼澤地表形成泥炭堆積,無泥炭沼澤地表也有不同程度的有機質積累,成為三江平原的碳庫。目前本區沼澤已堆積有2.65×10t有機碳。
當沼澤的水熱條件十分穩定時,沼澤中的泥炭不參與大氣CO2循環。所以該沼澤地有機質的積累有助于減緩由于礦質燃料的燃燒和人類活動而造成大氣CO2濃度的提高。如果沼澤地排水、改造為農田,于是沼澤就失去碳積累能力,并加速沼澤地有機質的分解。因此沼澤地就由碳“匯”轉變為碳“源”。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