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犀牛本犀。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
小短腿,體肥還有些笨拙,喜歡我的人通常都說我憨態可掬。
但其實我身披盔甲,頭頂利刃,不知有多威武。
今天我過節,但是我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太多傷害,讓我心事重重。
曾經我們遍布全球,可是今天我們幾乎面臨著滅種的危機。
目前我們的全家福長這樣:
來源:知乎@贊那度
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犀牛家族僅剩5種族群:非洲黑犀牛、白犀牛;亞洲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
來源:公眾號@行之悅旅行
在我們犀牛家族里,Sudan(蘇丹)是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白犀。
遠處是Sudan的伴侶之一 來源:公眾號@行之悅旅行
北白犀是白犀的一個亞種,半個世紀前,在Sudan出生的1973年,整個非洲大草原上還有1000只它的同類,而在1984年驟降至15頭。
來源:《自然世界:蘇丹 最后的犀牛 2017》視頻截圖
曾經在肯尼亞自然保護區里,有大約40個全副武裝的護林員片刻不離地陪伴Sudan。
來源:公眾號@行之悅旅行
他作為唯一的北白犀男子漢,是這個亞種延續的最后希望。但他繁衍子嗣的計劃一直未能成功。在2018年3月20日,Sudan被醫生執行了安樂死,享年45歲。
他老了,他死了。奇跡最終未能發生。
隨著Sudan的離去,這個種群只剩下一對無法自然生育的母女。不過短短百年間,人類把一個在地球上生存了5000萬年的物種推向了滅絕。
事到如今,我還在思考著,Sudan生前習慣了有人類待在他的身邊,能安然接受人類的撫摸,但是他會不會偶爾分裂,在心里也會產生憤恨,畢竟如此用心守護著他的人類曾經是造成他的族群滅絕的罪魁禍首。
來源:奧·佩吉塔保護區Twitter
Sudan的一生顛沛流離,在2歲時就被拿著長長桿子的人類追著跑。
暴利驅使,盜獵頻發,捕獵者從非洲大陸帶走了他,從那以后他就在捷克杜爾·克拉洛韋動物園里的活,一待,就是34年。被圈養的犀牛連戀愛都要聽從人類的安排,更別提自然繁殖了。2009年,醒悟的一批人送Sudan回了非洲,期待適宜的氣候和野外環境能夠恢復它們的繁殖欲望。
然而,即便有皇室般的待遇,有全球頂尖的獸醫看護,生命中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人類等來的也只能是一個又一個噩耗。
不論如何,人類和我,共同目睹了北白犀的滅絕,這就是事實。
來源:知乎@贊那度
世界野生動物救援協會 CEO PeterKnights在Sudan去世后說,
“我們只希望,世界能從失去‘蘇丹’的不幸中得到教訓,采取一切措施停止犀牛角的所有貿易。盡管犀牛角的價格在下降,但針對犀牛角的偷獵行為仍然威脅著所有犀牛物種的生存。”
南非每年被殺害的犀牛數量 來源:www.stoprhinopoaching.com
有人問,發達的現代科學難道不能拯救它們嗎?
回答是很難。
唯一的機會就是體外人工受精,但這項技術還未在犀牛身上取得成功。至于克隆,沒有那么容易。
況且就算北白犀能夠復活,它們又要怎樣逃開盜獵者的槍口。非洲大陸也早已沒有它們可以無憂無慮生存的家園了。
每一只角都代表著一次盜殺 來源:Google
犀牛“希望”,2014年被盜獵者砍去半張臉,雖經救助,仍在2017年去世。來源:www.africageographic.com ©Adrian Steirn/EPA
人類迷戀白犀牛的角,尤其是亞洲東部的幾個國家。
白犀牛頭上的角不僅是他們口中壯陽、治癌癥的良藥,還可以雕刻成手串、擺件,象征勇敢和高貴。
越南,一位當地婦女正在咖啡館里研磨犀牛角,當地人相信,這是一種超級維生素,可以治百病。圖源Brent StirtonNational Geographic
作為一只客觀又聰明的犀牛本犀,我只想告訴這些人類:
把我們的角研磨后來治病,純屬子虛烏有。我們犀牛角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與人類指甲無異。在目前科學指導的循證醫學中,犀牛角沒有任何藥用價值。
砍掉我們的半張臉獲得的角,擺在家里或者戴在身上并不能彰顯高貴的身份,反而,帶血的收藏品將會是你一生的羞恥!
Shame on you!
Sudan的離去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我不清楚人類究竟滅絕了多少生物,又把多少生物推向了滅絕的深淵,但我知道,人為的力量比自然淘汰的力量強大太多。我們無可奈何。
我心事重重,因為我害怕將來有一天,我會和我的同胞們一起,被人類扼住命運的咽喉,動彈不得。
也許你依然覺得這一切離自己的日常生活太遙遠,不值一提。但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和一系列野生動物普及知識也應當讓我們意識到,野生動物不只生活在遙遠的無人區、高原、山地等,城市里也有它們的身影。這正是我們需要在當下不斷提及動物保護的原因,因為它們就在我們身邊。
你不是覺得無關,只是不知道和你有關而已。
珍妮·古道爾曾說:“你要相信,每個人就是都很重要,每個人都能發揮作用,每個人都能帶來變化。”
今年,大自然的警鐘已經敲得夠響了。如果人類再執迷不悟,那么未來還將會有千千萬萬只Sudan倒在人類腳下。當世界變成了只有人類的孤島,最后滅亡的便是我們自己。
因此,學會正確認識、分辨野生動物,了解野生動物的習性,探索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也是人類喚醒認知的第一步。不論是剛過去的99公益,或是為救助的黑耳鳶佩戴追蹤器,還是一直在籌備的《人與野生動物正確相處指南》繪本,華基金也在努力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也真誠地邀請您能和我們一起,善良而溫暖,當我們踏出千千萬萬個一小步,便是人類保護野生動物進程中的一大步。
參考資料:
《自然世界:蘇丹 最后的犀牛 2017》,Google,公眾號:行之悅旅行,自媒體:有束光(ID:onelight01)
www.africageographic.com,www.stoprhinopoaching.com,360百科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