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空間,簡稱“生態空間”,是指具有自然屬性,以提供生態產品或生態服務為主導功能的國土空間。生態空間,包括需要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海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河流、湖泊、荒地等。生態空間與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一起,構成完整的國土空間。
在人類文明之先,曾經洪荒的地球是一個整體的空間,也是一個混沌的空間。這就是原生的自然生態系統,也即自然生態空間,抑或是自然的荒野。人類原本是大自然的精靈,以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空間為家。正因如此,人們也常說,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人類文明誕生的那一刻,如同自然生態系統發生了“核裂變”。由此,開啟了單一物種改變地球表面空間結構和地球生態系統演化的歷史進程。起初,聰明的人類,就渾然生活在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資源,與大自然合二為一,和諧共生。隨后,人類向大自然學習,學會了馴化動物,學會了栽培作物,也學會了用火,由此在森林草原空間上開辟出新的空間,用于種植作物,飼養家畜,這就是開辟了以生產農產品為主的農業空間。那時,人類文明主要表現為農業文明,農業空間也就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空間載體。后來,在農業空間的基礎上,人們進行貿易,進行加工,形成了市場,形成了集鎮。于是,在農業空間基礎上出現了加工中心、貿易中心,也就是誕生了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城鎮空間。如今,人類已經完成了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歷史轉型,城鎮空間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空間載體。至此,地球表面不再是單一的“自然生態空間”,而是自然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并立的“三大空間”。
起初的農業化過程,就是農業空間持續擴張的過程,也是農業空間擠壓生態空間的過程。后來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也是城鎮空間擴張的過程。城鎮空間擴張擠壓農業空間,并提出進一步擴張農業空間的要求,再度傳導力量,再度擠壓自然生態空間。也就是說,農業化、工業化兩大過程合在一起,持續擠壓并吸收生態空間。由此,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的農業空間、城鎮空間極度膨脹,野生動植物存續的自然生態空間持續被壓縮。生態承載力,在一定意義上是生態空間承載力。當農業空間、城鎮空間超過生態空間承載力,將會壓垮生態空間,最終導致生態空間徹底崩潰。當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失去了生態空間依托時,自身就走到盡頭,也就是進入了文明崩潰的那一刻。在大國內部,可以異地借用生態空間,而小國就缺少了空間騰挪的余地。目前,就全球陸地空間而言,生態空間極度萎縮,已經嚴重威脅到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安全。這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關系人類生死存亡的重大生態命題。
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的關系,好比是一棵樹的樹根、樹干、樹冠的關系。生態空間是樹根,農業空間是樹干,城鎮空間是樹冠。樹高千丈,其功在根。不同的樹種,不同的生境,根對冠的承載力不同,也就具有不同的根冠比。同理,當農業空間、城鎮空間量級一定的情況下,在生態生產力較高的地方,只需要較小的自然生態空間,而在生態生產力較低的地方,則需要較大的自然生態空間。就像收集天然降水,收集同樣量級的雨水,在雨量豐沛的地方,只需要較小的集水區,相反就需要較大的集水區。大尺度觀察,生態空間是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的根脈,缺少了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地球陸地表面積是恒定數,生存競爭,千姿百態。每一個文明,都對應著一定的自然生態空間。自然生態空間的數量與質量,深刻影響著文明發展的高度和廣度。每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其背后一定有廣闊而深邃的自然生態根脈。所有走上衰敗之路的古代文明,幾乎都與農業空間、城鎮空間過度膨脹,以致于耗盡了生態空間密切相關。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存在皆源于水。在太陽系,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這是因為,只有地球上的水以三種形態存續,即地球存在三態水:液態、氣態和固態。隨著溫度氣候變化,三態循環,生生不息。地球的生命力,源自水的生命力。地球生物繁盛的地方,一定是水源豐沛,水循環強勁的地方。海洋是地球最廣袤的水域,也是廣闊的生態空間,當今世界7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濱海城市。然而,人是陸地動物,陸地生態空間,特別是降水量,對于人類文明顯得尤為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生產力與生態承載力與降水量關系密切。中國著名的胡煥庸線,其實就是400㎜等降水線。目前,全球重要的文明體、經濟體,皆是兼具廣闊海洋生態空間和廣大陸地生態空間的國家,二者缺一不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謂是一語道破乾坤秘。青山是陸地生態空間的骨骼,綠水是陸地生態空間的血脈。進入新時代,實行“多規合一”,開啟全新國土空間規劃,從制度層面規劃出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國土空間規劃中的生態空間,就是為“綠水青山”“量身定制”的國土空間。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三大空間是套裝的國土空間,也是統一國土空間的最簡捷“三分法”。同時,也是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在國土空間規劃上的最新實踐。正在核準的“生態保護紅線”,其實就是在生態空間之中確立“永久生態空間”,就如同是由此劃定了生態空間的“核心保護區”,也等于是確認了一棵大樹樹根根系的“主根脈”。
新一輪機構改革,建構了新林業部門。將原農業、國土、住建、水利等部門的草原、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管理職能與原林業部門的職能合并,組建新林業部門。以前,“林地”“草原”“濕地”歸入“農業用地”,“荒山荒坡”歸入“未利用土地”。實行國土空間規劃后,新林業部門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大地景觀,一并劃入了“生態空間”。至此,“林業”二字已不能精準概括新林業部門的職能任務。新林業部門實現了“農轉非”,與資源、環境并口,成為“資源與環境口”的一員。新林業部門已經不再是一“業”,而是一個嶄新的國土空間——生態空間,實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生態空間是新林業部門的根,生態高顏值是新林業部門的魂。經略生態空間,厚植生態根脈,建設生態綠軍,深耕美麗中國,已經是新時代新林人的神圣使命。歲月不居,時不我待,新林人全面開啟了自我更新模式。
陜西特色生態空間
陜西地處中國心臟地帶,向東順黃河入太平洋,向西沿絲綢之路鏈接地中海、大西洋。陜西生態空間特色鮮明,熠熠生輝。大秦嶺是中華芯脈、中華父親山,中國乃至世界頂級生態空間,鏈接東西,和合南北,左手牽著長江,右手挽著黃河。大秦嶺的腹腰在陜西,主峰在陜西,精華在陜西。大秦嶺之北是黃河,之南是長江,而陜西是唯一全境在黃河與長江干流之間的省份。秦嶺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與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分水嶺。華山是秦嶺最具人文氣質的一大支脈,曾是華夏族聚落中心。華山是渭河與(南)洛河的分水嶺。河流滋養著文明,而河流的根脈在生態空間,陜西生態空間涵養著漢江、渭水、南洛河,以及涇河、洛河、延河、無定河……秦嶺-華山與渭河一起塑造了千年帝都長安,秦嶺-華山與洛河一起塑造了千年帝都洛陽。秦嶺是中華綠芯,也是陜西體量最大、功能最完整、價值最高的生態空間,這里不僅有世界四大頂級生態寶貝——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而且有中華四寶——秦嶺水、森林、文脈、美景。秦嶺之水,滋潤西安,滋潤關中,滋潤大半個陜西,且沿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總干渠,一路北上滋潤北京,滋潤京津冀,滋潤華北大平原,秦嶺之水,堪稱是“秦嶺第一寶”。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延安是黃土高原綠芯。(北)洛河、延河穿延安綠芯而過,黃帝陵在延安綠芯安臥。陜西國土空間,約70%是生態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陜西生態空間質量和顏值,不僅關系自身的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的永續發展,也關系全國生態空間安全,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大格局。
曾幾何時,天生麗質的陜西生態空間,因過度擠壓,嚴重透支,不堪負重,面目全非。秦嶺巴山原始森林生態系統,遭遇摧殘殘敗的命運,人們再也無法聽到華南虎的咆哮聲;黃土高原森林生態系統走向崩潰,盡顯污泥濁水荒山禿嶺;有天府之國美譽的關中平原,曾是華胥氏與雷神浪漫的天堂——中華伊甸園,竟然也變得是“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20世紀,陜西作家的作品《野山》《人生》《老井》《秋菊打官司》《白鹿原》,大體呈現了那個時代最窘迫的陜西生態樣貌,以致不少當代中國人誤以為陜西向來就是這般場景。重建優美的生態環境,恢復昔日的生態自信,一直以來是陜西人心中的夢想——夢回大唐、漢唐雄風。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新路標,生態保護修復策馬揚鞭,初步在生態空間上向世界呈現“陜西綠”:綠芯秦嶺綻放生機,關中大地園林化、城市森林化,延安黃土變綠海,榆林草灌鎖沙丘。然而,當下的“陜西綠”是“淺綠”而非“深綠”,特別是在陜北長城嶺,渭北唐嶺(唐帝陵),秦嶺山體坡腳,還存在明顯的綠色斷裂帶。現在是“陜西綠”,還不是“陜西美”,距離生態空間高質量、高顏值的要求,還存在巨大差距。推動陜西生態空間由“淺綠色”向“深綠色”轉變,由“陜西綠”向“陜西美”跨越,是建設美麗陜西的現實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生態空間五大陣地
在陜西生態空間上,不僅有森林、草原、濕地,還有荒漠,以及地質遺跡、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合在一起,共同構成生態空間上的林業五大陣地。
——森林。森林生態系統是陜西生態空間面積最大、最為重要的部分。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省森林面積887萬公頃,占國土空間(森林覆蓋率)43.06%。陜西森林分為兩大部分:秦嶺(巴山)森林和黃土高原森林(關山、子午嶺、黃龍山)。天然林承載了生態空間最穩定的群落、最完備的生態功能、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陜西生態空間的“綠寶石”。陜西天然林面積562萬公頃,約占森林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三分之二分布于秦嶺巴山。秦嶺巴山是漢丹江所在,中國核心水源地所在。陜西森林特別是黃土高原上的森林,以集體林居多、國有林較少,以純林居多、混交林較少,以闊葉林居多、針葉林較少,以中幼林居多、成林較少,林分質量不高,森林生態系統尚處在恢復當中,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有待提升。
——草原。資料顯示,陜西草原544萬公頃(部分與森林重疊),占國土空間26.48%,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天然草地約占96%,且絕大部分為國有草原。草原生態系統是陜西生態空間第二大生態系統,是防止沙漠化的前沿陣地,在維護黃土高原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通過封山禁牧,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陜西草原生態系統逐步得以恢復。新一輪機構改革,將草原監管職責由農業部門劃轉林業部門,意味著草原是生態空間,而不是農業空間,是自然生態資源,而不是畜牧產業資源。推動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恢復草原生態服務功能,已經成為新林業部門的使命擔當。
——濕地。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顯示,陜西有4個濕地類12個濕地型,8公頃以上濕地面積30.8萬公頃,占國土空間1.5%。陜西地處內陸腹地,山地面積較大,濕地面積較小。但是,由于陜西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陜西濕地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2006年,頒布實施《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濕地保護修復邁向制度化。目前,全省已建立9個濕地自然保護區,43個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地面積占濕地總面積的39%。
——荒漠。根據陜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成果,全省荒漠化土地280萬公頃、沙化土地135萬公頃,分別占國土空間的13.6%和6.5%(與草原面積有交叉重復)。主要分布陜北長城嶺一線,包括榆林的定邊、靖邊、橫山、榆陽、神木、府谷、佳縣、米脂、子洲、綏德、清澗,延安的吳起等。近年來,多措并舉防沙治沙,年均治理沙地105萬畝,流動沙地基本消除,沙區植被蓋度由1.8%恢復到60%,植被改善氣候貢獻率達38.6%。
——大地景觀。大地景觀是由多種地貌類型、多種生態系統組合而成的特殊地理單元,也是陜西生態空間的最為靚麗,最為特色的部分。包括西岳華山、壺口瀑布、黃河蛇曲、鎮巴天坑、柞水溶洞、靖邊丹霞地貌等各類特色地質遺跡、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目前,全省地質遺跡357處,已建19處地質公園,70.5萬公頃;35處風景名勝區,20.8萬公頃,二者合計占國土空間的4.5%(與其他自然公園有交叉重復)。大地景觀,不僅包含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也包含人類活動形成的特色景象及構筑物,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發揮重要作用。
生態空間六條戰線
在生態空間上,在五大陣地上,林業部門的工作,可以細分為六個方面,也可稱之為“六條戰線”,即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重建、生態富民、生態服務、生態安全。
——生態保護。對生態空間,實施總體保護、系統保護。生態空間的核心部位,也是精華部位,要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本質上就是劃定永久生態空間的邊線。生態保護紅線保護范圍,即是生態空間中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永久生態空間”。大秦嶺擁有原始森林,完整森林,被譽為中國森林寶島,綠色水庫,生物基因庫,自然博物館,生態秘境,野性天堂。理所當然,秦嶺也是陜西生態保護的首要陣地。陜西開全國之先河,為一座山脈立法,頒布《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截至目前,陜西已建立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各類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沙漠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9大類256個自然保護地,陜西國土空間18%納入了保護地體系。實施“青山保衛戰”,秦嶺巴山、隴山千山、子午嶺黃龍山,全部生態空間納入主戰場。
——生態恢復。除秦嶺核心保護區外,全省大部分生態空間,原有生態系統曾經遭受重創,留下的是殘敗的天然次生林。正是這些以天然次生林為主的生態空間成為生態恢復的主陣地。天然林保護工程,就是保護天然林,保護天然次生林,就是恢復“次生林”的生機與活力。封山育林,飛播造林,森林撫育,都是促進生態恢復的重要舉措。殘敗的天然林是“淺綠色”,恢復起來就會轉變為“深綠色”。最近20年,陜西綠由“淺”轉“深”的區域,集中在秦嶺巴山、子午黃龍等區域,這是停止采伐天然林,實施生態恢復的最顯著成果。“三年植樹,不如一年禁牧”。在陜北森林草原地帶,實行封山禁牧是生態恢復的有效路徑。
——生態重建。原有的生態空間,過去通過開山墾殖、圍湖造田等方式,不少已被轉化為農業空間,加之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原有的生態系統徹底崩潰,這部分區域要重歸生態空間就需要開展生態重建。主要措施包括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植樹造林,綠化國土,以及通過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實現“沙退人進”。延安是全國退耕還林的一面旗幟,全域退耕帶來了全域綠色,延安南部的“深綠色”是天然林恢復與退耕還林的疊加效應,延安北部的“淺綠色”是退耕還林帶來的生態重建效應。榆林在毛烏素沙地南緣,通過防沙治沙開展生態重建,目前基本架構已經建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人工林草植被向天然林草植被演化,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長期不懈的努力。
——生態富民。因為多種原因,一部分人口已經在生態空間上定居生活。即就是將來,有一部分人口仍然會繼續在生態空間上謀生存求發展。對于這部分人而言,生態空間既是自然資源、生態財富,又是生活依靠、經濟財富。目前,脫貧攻堅剩下的貧困人口,大多集中于生態空間。據大數據資料分析,陜西尚有84%的貧困人口就集中在生態空間上。要立足生態空間,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效益補償、生態護林員補助等多種方式,讓居住在生態空間的人民群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分享生態保護紅利和經濟發展利益。
——生態服務。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在生態空間,聽得到鳥鳴,看得見青山,望得見星空,是美麗的殿堂,幸福的天堂。居住在城鎮空間、農業空間上的居民,羨慕美麗的生態空間,需要親臨其境,體驗生態空間上的優美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在生態空間上,“美麗經濟”“幸福經濟”悄然興起,特別是秦嶺巴山生態資源豐富,要優先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等生態服務業,讓城鄉居民走進美麗的生態空間,讓美麗的生態空間提供美麗的生態服務。
——生態安全。生態空間自然資源,包括林地、草地、濕地、林木、野生動植物等,被損毀抑或是流失,林業有害生物、森林草原火災是生態空間安全的大敵。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草原防火,打擊“五亂”,生態空間資源管控,皆是維護生態空間資源安全職責。合起來即是“一管三防”:生態空間資源監管和防蟲、防火、防盜。實施分級負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常態監管,確保生態空間資源安全。
生態建設五項保障
實現生態空間高質量、高顏值,需要全面推動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加快知識創新和技能提升技能,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增加資金支持力度,建設高素質的生態綠軍,形成上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支撐保障體系。要立足一個空間,統籌五大陣地、六條戰線,做好五項保障。
智能保障——為生態空間高顏值提供新的智能機制。林業是一個古老的部門,面對全新的生態空間,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真正在思想觀念上從一“業”——林業,向一個空間——生態空間轉變。我們所說的林業科學技術,絕不是一“業”之科學技術,而是整個生態空間上五大陣地、六條戰線的科學技術。新時代新林人,面對全新的生態空間,知識恐慌、本領恐慌,在所難免,加快知識創新、技能升級,轉換智能模式,大勢所趨。用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能,精準把握生態空間規律,精準識別生態空間特征,精準制定生態保護修復方案,建立健全生態空間數據調查、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創新服務平臺和生態空間科學技術保障體系,不斷提升生態空間知識和技能服務能力。
人文保障——為生態空間高顏值提供社會評價機制。在人文建構上,實現從一“業”向一個空間的轉變,建立起與生態空間高顏值相適應的生態空間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生態空間,愛護生態空間。要創新發展模式,拓寬傳播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美麗陜西生態空間新形象。要結合植樹節、愛鳥周等主題活動,普及生態空間文化,培養生態空間意識,讓生態空間文化扎根精神世界,形成生態空間精神圖譜。生態空間文化根植自然生態空間之中,陜西自然生態空間熠熠生輝,陜西生態空間文化必將特色鮮明,走在前列。秦嶺、華山、驪山、終南山、太白山、寶塔山,黃河、渭河、漢江、延河、無定河,黃帝陵、炎帝陵、華胥陵,以及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皆是陜西自然生態空間重要標識,與之相對應的秦嶺文化、華山文化、驪山文化、終南山文化、太白山文化、寶塔山文化,黃河文化、渭河文化、漢江文化、延河文化、無定河文化,華胥文化、炎帝文化、黃帝文化,以及秦嶺四寶——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文化,必將是陜西生態空間文化的重要板塊。
資金保障——為生態空間高顏值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在本源上,自然生態空間“厚德載物,生生不息”,并不需要人工干預,也就不需要“多元投入”。然而,在三大空間并立之后,因為相互依存產生了復雜的耦合關系。生態空間上的五大陣地、六條戰線,皆需要資金保障,這好比是“樹冠對樹根的回報”。生態空間高顏值,就是提供生態產品,生態環境,這是最普惠的民生事業,公共服務,必然需要公共財政支撐,特別是中央財政優先支持保障。這里的資金保障,不是保障一“業”,而是一大國土空間,且是為農業空間、城鎮空間提供生態保障的國土空間。中央基礎建設資金、專項資金,要向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傾斜。進一步完善生態空間保護修復補償機制,生態資源收費基金和有償使用的征收管理辦法。加強金融組織合作,發揮生態富民、生態服務領域資本吸引力,形成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激發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內生動力。
制度保障——為生態空間高顏值建構政策法律體系。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空間,特別是永久生態空間。在原有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治理、大地景觀五大陣地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要將生態空間五大陣地、六條戰線、五項保障作為一個整體,做出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形成相對完善的生態空間法律法規體系。要將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歸口統一保護。“徒法不能自行”。要建立生態空間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生態空間法律監督,組建生態空間綜合執法隊伍,綜合行使生態空間行政執法權。建立健全生態空間全領域、廣覆蓋的山長制、林長制,生態空間目標考核機制與責任追究機制,用法律制度確保生態空間建設管理高質量。
組織保障——為生態空間高顏值鍛造過硬生態綠軍。從一“業”到一個空間的轉變,是全方位跨越式的重大轉型。綠色是生態空間的本色,也是大自然的象征,新林人就是活躍在生態空間上的生態綠軍。要立足生態空間本色,將五大陣地、六條戰線、五項保障深度融合為一體,再造組織結構和組織流程。要樹立生態空間主人翁意識,發揮生態空間建設主力軍作用,打造“政治強、業務精、形象好”的生態綠軍。要創建特色的生態綠軍文化,建設過硬的生態綠軍風紀。秦嶺是世界級生態空間,四寶是世界級生態寶貝,生態綠軍是生態空間、生態寶貝的忠誠衛士,要有秦嶺四寶一般的精神魅力。要像大熊貓一般謙遜、博愛,像朱鹮一般和美、高遠,像金絲猴一般機智、拼搏,像羚牛一般團結、堅毅,將“四寶精神”合力一起,決勝林業工作高質量,生態空間高顏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三大空間是一棵大樹的三部分,也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兩大部門,在全程監管三大國土空間。住建部門是城鎮空間建設管理主體,農業部門是農業空間建設管理主體,新林業部門則是經略生態空間、建設管理生態空間的主體職能部門。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新林人應該無愧于新時代,具有更敏銳的生態自覺,更堅定的生態自信,更牢固的生態空間觀,勇做生態空間的忠誠戰士,創造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生態產品,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為美麗中國貢獻陜西力量,為美麗陜西貢獻林業力量。
2019年10月3日于磨香齋,4日、5日、6日三次修訂,13日第四次修訂。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