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的記憶
[當代] 葉兆言,作家
前幾年去海南,游覽為紀念紅色娘子軍新建的公園,印象最深,是園子里養了幾位當年的娘子軍,都是清一色的老太太。有一個保留的節目,將頤養天年的老太太請出來,與游客拍照紀念。公園里很冷清,游客稀少,只聽見大喇叭不停地放著紅色娘子軍軍歌。
與這個冷清形成對比,是不久前去過的沙家浜,那個熱鬧勁,那個喜氣洋洋,不由得讓人一番感慨。同樣是樣板戲,同樣是“文革”那個怪異時代的寵兒,陰晴兩重天,待遇完全不一樣。仔細想也不奇怪,其實早在當年,兩個戲的受歡迎程度,就已經有了高下之分。
前者的芭蕾舞太雅了,不比通俗的迪斯科,誰都敢站出來亂蹦幾下。也進不了KTV包廂,要唱什么卡拉OK,要聯歡娛樂一番,樣板戲中最合適的表演節目,便是《智斗》。八個樣板戲中,最有人緣最有群眾基礎,算來算去還是《沙家浜》。譬如當地的一位女宣傳部長,就可以在大會上曝光自己的經歷,說當年讀中學,學校里排演《沙家浜》,她本人特別想演阿慶嫂,偏偏沒選上,被選上的那位,又是一位笨女孩,記不住臺詞,結果未來的女宣傳部長,只能躲在后臺為人提詞。
能不能在《沙家浜》中扮演一個角色,可以生出不同的人生故事。很少會有女孩子覬覦《紅色娘子軍》中的吳清華,她像戲中的木偶丈夫一樣,太單薄了,一點都沒趣。女孩們向往的是阿慶嫂,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人物好玩,有戲,是個兩面派。人生之樂,莫過于當好人演壞蛋,既過了壞人的癮,又保持著好人的名聲,正邪兩道的好處都占了,不亦樂乎。
不只是學校的女孩想演阿慶嫂,劇團的專業演員,對這個角色更是朝思暮想??梢钥隙?,演過阿慶嫂的人數,如果統計一下,業余和專業加在一起,一定史無前例。京劇不算,在“文化大革命”中,只要是個劇種,一定移植過《沙家浜》,只要是個女主角,一定演過阿慶嫂。
我自小在一個劇團大院長大,扮演阿慶嫂的女演員都認識,掰起手指清算,前前后后老的少的,演過阿慶嫂的竟然超過了十個。通常一部戲的女一號,只有AB兩個人,可是偏偏是這個阿慶嫂,扮演者浩浩蕩蕩。要說劇團的男男女女,也就幾十號演員,一個阿慶嫂的角色,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皆大歡喜,給多少女人帶來過滿足感。
扮演新四軍的男演員,除了郭建光,基本都跑龍套。戲結束前有個小高潮,戰士們在指導員的率領下,翻跟斗躍過一個不矮的院墻。業余劇團通常玩不了,就連專業劇團,也不免要去雜技團引進人才。我認識的一個男演員,沒怎么見他演過戲,卻天生能跳高,別人翻跟斗翻過圍墻,他倒好,像跳高運動員那樣跳過去,這在當時是一絕,觀眾目瞪口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