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聯合國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在迪拜召開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宣布,銀川市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此次大會,全球共有18個城市獲此殊榮。我國占6個,分別是銀川、海口、哈爾濱、常德、常熟、東營。銀川作為我國西部唯一一個城市獲此獎項。
在清代《寧夏府志·藝文》卷21“閑說連湖七十二,滄波深處聚魚多。不知罷釣何村宿,一棹青蘋欸乃歌”中,是“七十二連湖”最早的出處。
清乾隆年間的“七十二連湖”,最南端到了今天的連湖農場。如今的閱海公園,在當時也只是西湖的一部分。一些水面在千畝以下的小湖,如西門橋的魚湖,城西南角的寶湖等,即便未統計在內,銀川也有二三十個大湖,大大小小上百個湖泊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因此得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銀川平原的湖泊群日漸萎縮消失。至本世紀初,湖泊濕地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7萬公頃銳減到1.2萬公頃。城內外千畝左右的天然湖泊只剩下十多個,而且彼此相隔甚遠、水源枯竭、灌排不暢、生態退化。
今年68歲的邵寶巖是地道的銀川人,中山公園里的銀湖曾是他兒時玩耍的地方,湖光瀲滟、沙鷗翔集的美景定格在記憶中。上世紀60年代,填湖建房首先從興慶區民族街、西門開始,居民樓、賓館、辦公用房一點點侵蝕著銀湖。“如今的中山公園不足當時的三分之一。”邵寶巖說,20世紀90年代,湖濱街的拖拉機修配廠、西門橋外的眼科醫院等,都建在湖泊上。
人們曾將濕地視作農業生產的一大害,用排水溝消滅了連成一串的湖泊。連湖、張亮廣湖、校場湖、長湖等知名湖泊相繼消失。
隨著城市建設,工農業生產用水增加、城市建設抽取地下水,銀川市地下水位逐年降低。1996年之前,銀川老城的4條環城路之外,淺層地下水距地表僅1米多。
事實上,即便被留存下來的湖泊也亟待恢復和保護:被譽為“七十二連湖”中最金貴的寶湖,因缺乏保護,景觀規劃無序,湖泊淤積嚴重;華雁湖泥沙淤積、水體渾濁,被稱為“亂河灘”;西大溝、銀新干溝、平二支溝等12條長達94公里的“龍須溝”,讓周圍居民“叫苦不迭”……
水喊臟、人喊苦,脆弱的生態環境,迫切需要高速發展補上“重要一課”。
保護濕地成為城中人的“家事”
“家臟了、亂了就得收拾,這不光是‘面子’問題,還關乎‘里子’,也就是老百姓在這里生活得舒不舒適、高不高興、幸不幸福,還有這扇門打開,別人愿不愿意進來的問題。”銀川市林業局局長陳志鑫告訴記者。
修復、清淤、擴湖、植綠……昔日暗淡無光的“珍珠”不僅開始大放異彩,還逐漸實現了大小湖泊間的互聯互通,成為一條翡翠緞帶,集防洪、排水、生態、景觀、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七子連湖、華雁湖、海寶湖、小西湖和閱海等十余個重要濕地相繼被連通,修復水系32公里,形成水面1700多公頃,成為市區重要的濕地生態帶和風景線。
鳴翠湖、寶湖、月牙湖、南湖、章子湖、孔雀湖等湖泊、沼澤濕地的擴湖整治、退田(塘)還濕和水系連通等項目建設,恢復濕地面積5000多公頃,新增濕地面積800公頃,恢復濕地植被300多公頃。
“依托大小濕地,我們建成了一批以湖泊、水系為主體景觀的公園綠地,人與自然親近、水與鳥類共生,打造出了市民休閑的后花園。”陳志鑫說,
治理只是第一步,傳承保護和造福于民還需久久為功。
每個清晨和傍晚,寶湖公園、海寶公園、麗景公園等人氣爆棚,休閑娛樂、健身鍛煉,人們各取所需、各有所樂,為濕地公園賦予了文化內涵,讓保護濕地成為城中人的“家事”。
目前,全市濕地面積5.31萬公頃。全市有自然湖泊、沼澤濕地近200個,其中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沼澤20多個。已有5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城市濕地公園、6處自治區級濕地公園。
刷爆朋友圈的“銀川藍”,外地客商眼中的“湖城印象”,成為每個銀川人最拿得出手的“家鄉名片”。
濕地面積占全市面積十分之一
自2009年以來,銀川市已累計投入濕地保護工程項目資金約34.5億元,將濕地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區、市兩級撥付經費350萬元左右。目前,市區濕地率已達10.65%,濕地保護率達到78.5%。
銀川濕地成為中國西部以及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重要的遷徙路線和棲息繁殖地。每年秋去春來,這些南來北往的忙碌“客人”總能為城市帶來“驚喜”:紅嘴鷗回遷閱海濕地棲息,鸕鶿第一次出現在賀蘭縣如意湖……閱海、鳴翠湖、寶湖等濕地鳥類種群數量比2009年增加了35%。
目前,銀川濕地共有野生鳥類239種,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小鴇、大鴇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等19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定Ⅰ級保護的有1種;Ⅱ級保護的有5種;Ⅲ級保護的有8種。屬中日侯鳥保護協定規定保護的有59種;屬中澳侯鳥保護協定規定保護的有34種。
制度先行,銀川市劃定濕地生態保護紅線,對黃河銀川段兩岸濕地保護區域劃定了500米區間的紅線,對典農河及其連通湖泊濕地保護區域劃定了100米區間紅線,對鳴翠湖等31處湖泊濕地根據面積的大小,劃定了50至100米不等的區間紅線,規定除公益項目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保護范圍內進行開發建設和經營活動。
自2002年以來,銀川市區空氣濕度從30%提高到了目前的50%。資料顯示,銀川市湖泊濕地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達13.03億元,其中,物種生產價值為5.48億元。
在放大生態效益的同時,銀川市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大力發展湖泊濕地生態旅游、濕地水生植物種植、濕地水產品養殖和傍水住宅等濕地經濟,以濕地資源利用為特征的綠色生態型產業的興起,成為銀川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人在城中,城在湖中,不光是城市一景,還在改變銀川人的現在和未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