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狀況科普宣傳材料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二章 氣候
第三章 水文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五章 人口民族 風俗習慣
第一章 地理位置
西洞庭自然保護區地處洞庭湖西部的漢壽縣境內,東抵南洞庭湖,北與安鄉、南縣接壤,西鄰常德鼎城區,南緊連漢壽縣南部低山丘陵區,地理位置為東經111º48ˊ50″—112º16ˊ40″,北緯28º49ˊ50″—29º08ˊ50″,總面積3.568萬公頃,其中濕地面積2.696萬公頃,其核心區在西洞庭湖的大連障、目平湖、中尾洲一帶,面積0.7萬公頃。地處沅、澧水尾閭,它不僅承接沅、澧二水,而且吞吐長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漢壽縣南部低山丘陵區為雪峰山余脈,其間滄水、浪水、龍池河、煙包山河等8條河流也由南向北流入西洞庭湖,使得保護區內洲灘密布,江湖交錯,水域遼闊,形成了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濕地景觀,“漲水為湖、落水為洲”為其主要特征。西洞庭湖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個典型的過水型湖泊,這里春夏漲水時,洪水滔滔、水天一色,秋冬枯水季節,則洲灘顯露、溝港縱橫、蘆蕩深幽。
西洞庭湖保護區地處新生代洞庭凹陷的西南側,為揚子準地臺江南地軸上的斷陷盆地。第四系地層是區域內最主要地層,其中以全新統 (Q4)地層分布最廣。區域內地貌類型劃為堆積地貌、侵蝕堆積地貌、崗地等幾種類型。成土母質以河湖沖積物為主,土壤類型相應呈現較為顯著的地區性差異。沿江濱湖帶地勢較高,土壤類型主要是潮土;湖洼地地勢低下,土壤以沼澤化草甸土和沼澤土為主。保護區內水系發達,有沅水、澧水、龍池河和煙包山河等。
區域內地貌類型劃為堆積地貌-侵蝕堆積地貌-崗地幾種類型。
土壤類型:本區內成土母質以河湖沖積物為主,由于地形、水分、植被、成土過程的不同,其土壤類型相應呈現較為顯著的地區性差異。沿江濱湖,地勢較高,其分布的土壤類8型主要是潮土;向湖洼地延伸,地勢逐漸低下,其發育的土壤以沼澤化草旬土和沼澤土為主。
其PH值范圍:7—7.3,中性。起源:該濕地天然淺水湖泊、河流、蘆葦沼澤地等占53.6%,池塘、水塘、灌溉地、農用泛洪地等人工濕地46.4%。
第二章 自然氣候
西洞庭湖保護區位于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6~16.8℃,最低日平均氣溫在元月,為4.5℃,最高日平均氣溫在7月,為28.8℃,極端最低氣溫-13℃,極端最高氣溫為40℃。全年平均晝夜日較差7.1℃。全年無霜期274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1350mm,是湖南省以安化為中心的多雨區向南縣、華容縣為中心的濱湖少雨區的過渡帶。年平均相對濕度82%,相對濕度在80%的潮濕天氣年平均23天。年均蒸發量1163.8mm,干燥度采用彭曼公式計算,全年平均為0.47。區內年平均日照時數1652.1小時。年平均風速2.4米/秒。氣候溫和,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湖泊繁多,溝港縱橫,水體效益明顯,是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棲息地。西南是沅水入湖口,東北面是澧水湖口,東南面為環湖崗地與丘陵;河流入湖處三角洲發育,湖盆萎縮迅速,湖中淤洲發育,形成蘆葦沼澤、苔草沼澤、泥炭沼澤、沙灘等地貌。湖區周圍地形以沖積、沉積平原和低崗丘陵為主,平原上水網密布、堤垸縱橫。區內有沅水、澧水、滄浪撇洪河、龍池河和煙包山河等水系,流域面積112485公頃,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12.5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客水徑流量為2.43億立方米,沅、澧水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為957.43億立方米。成土母質平原地區為河湖沉積物,丘崗地為第四紀紅壤。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和紅壤。
第三章 水文
湖泊、河流、灘涂和沼澤濕地 2.35 萬 hm2;池塘、水庫、稻田等人工濕地 0.35萬 hm2,共計 2.7 萬 hm2。湖南漢壽西洞庭湖每年能夠補給地下水約 4.7 億 m3,調蓄洪水 52.5 億 m3,能夠緩和水勢,穩固堤岸,阻截上游帶來的泥沙,過濾水中污染物等等。
水文:區域內水系發達,有沅水、澧水2條水系匯聚西洞庭湖,而且吞吐長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漢壽縣南部低山丘陵區為雪峰山余脈,其間滄水、浪水、龍池河、煙包山河等8條河流也由南向北流入西洞庭湖。湖水流速,由于大部分時間水位較枯,北部湖底袒露,南咀的澧水和三口分流匯合處流速0.12m/s,流向偏東并與河道走向一致。湖水水溫垂向變化為同溫層分布,湖水的 上下層溫差較小,一般不超過1.0℃,多年平均水溫17.35℃,除6-8月氣溫高于水溫外,其余各月的水溫均高于氣溫。由于湖流、風浪都相對較大,湖水紊動混合作用強烈,因此不利于湖水結冰,在近50年內未發生過全湖性封冰現象。
水源來源:該濕地上游主要河流為沅水和澧水,2條水系是該濕地永久性水源,豐水期,長江松滋、太平二口的水分流入西洞庭湖。另外,漢壽縣滄水、浪水、龍池河、煙包山河等8條河流為季節性水源。
水質:湖水透明度在0.2~0.4m之間,水色為 19 ~ 20 號。常年水質為III—IV類水質。PH=7.0左右。
水深:西洞庭湖濕地水深變化隨季節變化很大,枯水季節溝港、河流、湖泊間水深平均2—6m;
豐水期:水深平均9—17m,沼澤地水深平均0—85cm ,豐水期4—6m。低水位海拔高度平均27米,高水位海拔高度平均37米。年內7-8月水位達最高峰,9-11月為平水期,12-翌年3月達最低值;水深在區域內亦隨地域不同而有差異。最大值達18.0m,最小值1.2m,一般恒定在6.0m左右。
下游地區:西洞庭湖以赤山島南端的狹窄水道與南洞庭湖區相連,每年能調蓄洪水50余億立方米,對下游地區緩解水勢起到一定作用。
第四章 自然資源
本區擁有河流、溪流、湖泊、苔草、蘆葦、泥炭、沙灘、水稻田、山塘、魚池、防浪林等多種濕地生態類型,區內發達的水系,巨大洪水吞吐量,使得其稀釋自凈能力特強,湖泊換水周期一般小于20天,構成了本區湖泊濕地生態環境特殊演替過程,獨特的濕地生態環境更加豐富了區內的生物資源。據調查,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51科465屬865種,沼澤植物以蘆、荻為主,洲灘則是以禾本科、莎草科為主的大面積草甸植被群落,沿湖低山丘陵區零星分布的銀杏、南方紅豆杉是珍稀和重點保護的植物;有魚類12目23科121種,在生態組成上,具備江湖復合生態系統所特有的四種典型的生態類型,即湖泊定居型、洄游型(江海洄游)、半洄游型(江湖洄游型)和溪流定居型,魚類以鯉科魚類為主,計有54種,所占比例為48.6%,鮠科魚類13種,占11.7%,鰍科魚類9種,占8.1%,鮨科魚類5種,占4.5%,銀魚科魚類5種,占4.5%,其余各科魚類25種,占22.6%,且每科均不超過3種,珍稀魚類有中華鱘、白鱘、鰣魚、銀魚、胭脂魚、長體鱖和犁頭鰍等,其中中華鱘、白鱘為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有鳥類17目47科207種,本區鳥類的主要特點,一是喜濕和半喜濕鳥類占絕大多數,水禽83種占61%,瀕危種多,二是候鳥占優勢,其中冬候鳥76種占56%,夏候鳥36種占26%,留鳥和旅鳥24種占有18%,三是成分復雜——包括4個世界分布區系鳥類和7個國內地理分布區系鳥類相當數量的代表種,四是非繁殖鳥類占多數—在本區繁殖的僅49種占36%,珍稀鳥類有白鶴、白頭鶴、白鸛、黑鸛、游隼、大鴇、中華秋沙鴨等,均為國家一保護鳥類,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白琵鷺、鴻雁等20多種。
西洞庭湖濕地的主要特點:
一、特殊性。西洞庭湖濕地的特殊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理位置特殊。西洞庭湖處于洞庭湖上游,是整個洞庭湖濕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容納沅、澧二水,吞長江松滋、太平、藕池三口之水,又是區內八條河流匯合之處,因而對調蓄洪水起著非常重要作用。其二,濕地地貌特殊。主要表現為水漲為湖,水落為洲。夏天漲水季節,一般年份水位高36.5m,呈單一明水地貌。冬季涸水季節,水位最低24.8m,既有明水,又有蘆葦沼澤、苔草沼澤、泥炭沼澤、沙灘等地貌。
二、完整性。西洞庭湖濕地幾乎包括了亞熱帶內陸濕地的全部類別,如河流、溪流、小河、淡水湖、淡水沼澤、樹林為主的濕地及草地沼澤,也包括了該地區人工濕地的主要類別,如魚、蝦池塘、灌溉地(包括稻田),季節性泛洪和農用地等,因而它是該地帶上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濕地。同時,本區濕地具有比較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三、豐富性。區域濕地生物資源從種的水平和個體數量上都表現其豐富特征。本區獨特的水域濕地環境確定了區域動物群具有喜濕和半喜濕的特性。構成本區生物種群的主體為水禽和魚類,而絕大多數為遷徙性鳥類和洄游性魚類,形成了復雜的區系特征。本區是湖南重要水產品基地,其中以銀魚、中華鱉、珠蚌及龜、蛙等馳名國內外,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甲魚之鄉”,“中國珍珠之鄉”,“中國黑楊之鄉”。
第六章 文化遺產 人口民族
一、文化遺產
民間傳統文藝:地花鼓、蚌殼舞、彩蓮船、打花船、漁鼓、三棒鼓、說鼓、喪鼓、打土地、儺愿、蓮花鬧等。
文藝創作:清末至民國,縣籍作家、詩人、學者作品,以詩歌、散文為大宗、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后,則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民間文學為主體,文學理論較前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歷史空白。各個時期作品各有所長,其內容或狀寫山川,或記人敘事以言志,或陳史述今以論理,各具風韻,各領風騷。
縣籍作家、學者從事專業或業余文學創作的,晚清時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劉定范、饒明認、黎嵩寺、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陳懷甫等。均有作品專集。民國時期,易君左佳作頗多,易瑜(女)、曾毅、黃學藝(女)、鄒蘊真、楊國經等亦有專著或專集出版。
戲曲:武陵戲、燈戲、湘劇、京劇、歌劇、話劇等,境內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戲、燈戲歷史悠久,地主特色濃郁,為群眾喜聞樂見。
文物古跡:凈照寺遺址、楊幺墓、黃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園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漢壽縣委會成立舊址、抗日將士陣亡公墓。
體育:清末,民間傳統體育以武術、龍舟、游泳為主,部分學校開始乒操教學。民國8年(1919),開展田徑運動。其后,籃球、排球、乒乓球相繼傳入。23年,引進鉛球、鐵餅、標槍。32年,傳入羽毛球、足球、單杠、雙杠、跳箱、鞍馬、舉重、吊環、滾圈等項運動。新中國成立后,傳統體育繼續發展。1956年,成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現代體育運動逐漸普及到學校、機關、企業和部分農村。80年代,新增賽艇、皮艇、劃艇等水上運動項目。臺球、滑旱冰、健身氣功也發展較快。并相繼成立男徑、象棋、氣功、武術、籃球、門球、釣魚等群眾體育協會,體育場地來斷擴大,比賽經常舉行,競技水平日益提高。1990年漢壽代表參加第7屆省體育運動會,金牌得數和團體決分均為全省各縣之冠。
生活習俗:縣境居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紅薯、豆類。農戶忙時日食3餐,閑時是食2餐,皆以大米飯為主。丘陵區農戶有時在飯中拌些干紅薯或鮮紅薯,湖區農戶雜以蠶豆、豌豆。荒時暴月,吃稀粥或菜拌飯。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腌制壇子菜、腌臘肉臘魚的習慣。城鄉居民喜吃糯米湯圓,春天愛吃蒿子粑粑,三月三用地茉菜煮蛋,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糍粑,過年過節做甜酒,喜用荷包蛋、姜鹽茶、擂茶款待賓客。縣境水產豐富,縣民愛食糌辣椒糊魚、黃鱔下面條等。
筵席:清末民國時期,富者多辦“海參席”、“魚翅席”;普通人家多以雞、魚、肉宴客,主茶為炒米粉、紅繞肉、黃燜魚、筍子炒豆干等。貴賓臨門,多殺雞備酒相待,雞頭敬主客,雞腿讓小孩,主人勸菜敬酒。席上嗜酒者好猜拳。農村用方桌,每席8人,尊者居上席。城鎮多圓桌,不分上下席,主客和陪客隨意入坐。新中國成立后,喜慶筵席,菜肴更為講究,無論城鄉,上菜均在10道以上。80年代,菜肴花色品種繁多,有醬制水魚、紅繞野雞、銀魚調湯、黑魚炒片等特色菜上席。勸菜敬酒如故。
禮儀習俗:婚嫁。婚前一日,男方給女方送禮,稱“過禮”。一般人家十魚十肉,較好的邊豬帶頭,還有魚、酒及折妝金等,富有者用雙豬雙羊兼其他禮品。男女雙方家庭均設設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親友,一般辦酒三天,第一天稱“夜宴”,第二天稱“正酒”,第在天稱“撤席”。女家辦酒比男家先一天。婚日,由男方派花轎、輿轎及樂隊等到女家迎親。新娘由至親若干人送往男家,叫“送親”。到男方家后,初入洞房,新郎、新娘互搶床廳,同吃“和氣茶”,傍晚,由禮生主持,行“廟見禮”,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入夜,親友擁入洞房嬉鬧,稱“回門”。初婚一個月(或四十天),男女不分開,叫“不離房”。
喪葬:送終。人將咽氣,子女跪在這邊燒紙錢送終。給死者抹尸,換壽衣、壽帽、壽鞋、壽衣須奇數,三、五、七層。然后,移尸置于堂左側地席上,蓋上“子孫被”。隨即,道士進場,念“開路經”,富豪人家請禮生做“堂祭”;吊唁。新友聞訊后,前往吊唁,烯放鞭炮,立中堂尸前默哀,作揖磕頭。此時,鼓樂哀鳴,孝子伏跪尸旁還禮,以表謝意;入殮:又叫“進材”。置棺材于中堂左側,棺內放石膏、木炭灰等吸潮之物,棺內四周用黃紙或白紙糊上,待主要親友到齊瞻仰遺容后,由4人抬尸放入棺內,然后,依次加蓋親友所送的“壽被”。頭、腳、肘均用灰包塞緊固定,接著合上棺蓋,釘上棺銷,并用絲綢或皮紙以生漆或調和漆涂塞縫痕。堂上設靈位,道師導引孝子親友祭拜,停柩一般2-3天。出葬:又叫出殯。出殯時舉行出殯儀式,孝子穿孝衣,腰系草繩,穿草鞋,執孝棍,在靈柩前跪引開路,眾親護送到墓地入葬;
安靈:出殯后,孝子捧靈牌沿出殯路線回家設靈堂,供靈牌。
喜慶:生育。婦女生下頭胎,丈夫即備鵝一只,酒一壇,紅蛋數枚,去岳家報喜。生男,置鵝于廳堂上方;生女,置酒于上方。岳家當即將喜酒和紅蛋分送親友,并將備制的嬰兒衣、物、雞、蛋、米等連同鵝交給女婿帶回,謂之“送毛粥米”。嬰兒出生第三天,用艾葉水洗澡,謂之“洗三朝”。第十天,親友到嬰兒家送粥米慶賀,叫“打十朝”。產后1個月(湖區)或1個半月(山區),產婦帶嬰兒回娘家“出窩”、“走滿月”。此谷至今未改。
祝壽:男女50歲或60歲開始,逢“十”由子女親友備衣物、鞋帽、壽屏、壽匾為其祝壽。男祝虛女祝實。祝壽時設宴擺酒。50-70年代,此俗漸廢。80年代祝壽之風盛行,壽禮除送禮送衣物外,還有送收錄機、電視機、首飾等物。80年代城鄉興起做36歲生日之風。此外喬遷新居,店鋪開業、子女升學、入伍,多設宴歡樂,親友送禮道賀,相沿成俗。
傳統節日:春節。俗稱過年。從臘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為節期;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晚上家家燈火通明,有“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燈”之說。城鎮常辦燈會。清明節:清末民國時期,人們聚族而祭,上墳壘土,立碑,掛紙錢,紙花,以緬懷先祖。端午節:五月初五為小端午節,十五為大端午節。家家戶戶門框掛艾蒿、菖蒲,吃鹽蛋、粽子,飲雄黃酒,以粽子、綠豆糕,折紙扇等物饋贈親友。沿江開展龍舟賽。新中國成立后,習俗如故。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日,合家團聚會餐,吃糍粑。入夜,邊品嘗月餅、糖果邊賞月。節日前后以月餅、糍粑饋贈親友。新中國成立后,此俗甚濃。重陽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有登高郊游的習慣,謂“重九登高”。鄉間喜于此日釀酒,叫“重陽酒”。80年代,此日定為老年節。
方言:漢壽方言詞匯豐富,感情極富表現力,且詞綴性強,多數符合現代漢語規范。與普通話比較,不同點主要有:實詞中的數量詞“個”多說成“折”;人稱代詞“媽媽”喊成“恩娘”或“恩媽”;疑問代詞“哪兒”說成“何里”;指示代詞“這兒”說成“搭里”,“那邊”訓成“咕里”;程度副詞“很”,一般用“梆硬”、“噴香”、“交濕”、“溜圓”;嘆詞中“啊喝”,表示對突然發生意外或不良變故的驚訝。
二、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縣總戶數268659戶。總人口806708人,增長1.8%。男性416893人,女性389815人,男女性比為107:100。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665124人,非農業人口141584人。年內人口出生率11.81‰,死亡率3.88‰,人口自然增長率7.94‰。
民族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黎族、錫伯族、彝族、布依族、瑤族等15個,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