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4月17日就是陜西的愛鳥周了,讓我們共同為鳥兒撐起一片祥和的藍天。
鳥類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自然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的朋友,它們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維護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在消滅害蟲、保障農業增產增收,減少人為的藥害,減輕環境污染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千百年來鳥類和人類和諧共處相依相伴,共享一片藍天,生命得到了延續和繁衍。
鳥類不僅是生物群落生態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還是人類文明文化的傳承者,古往今來多少詩人、作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以鳥類為題材創作了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文詩詞,譜寫了一曲曲贊頌鳥兒的歌曲舞蹈。“鴛鴦戲水”、“鶯歌燕舞”、“百鳥朝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體現了人類對鳥類的美好形態的贊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燕子和麻雀是和我們人類走的最近的鳥類,它們與人類相依相伴,無論貧富貴賤始終不離不棄。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對于鳥兒的記憶,記得最真切的就是家燕和麻雀。那時候人們的住房多數都是土木結構的房子,房頂在蓋瓦時是先用木椽把頂架搭好,然后再用竹篾編成竹篾網笆,再在上面蓋上瓦,而麻雀則就在竹篾網和瓦之間的空隙里做個窩,藏在那兒棲息繁殖,繁育幼鳥。燕子則享受著比麻雀更優厚的待遇, 燕子在筑巢時大多選擇在屋內廳堂的墻上,人們都喜歡燕子,因為人們看到燕子總是在捉蟲,而麻雀總是在偷吃糧食,所以麻雀飛到哪里都會遭到人們的驅趕,但麻雀依然對人類不離不棄,盡管人們常常驅趕它們,它們卻常常相伴人的左右。小時候每到農忙季節,我們小孩子的任務就是看護好曬在院場里的糧食,別讓麻雀給吃了,每次我總覺得趕麻雀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要是那么多時間留給我們玩該多好啊,所以每每看到那些麻雀偷偷地跑來啄食糧食的時候,我都會很氣憤,恨恨的舉起手中的竹竿嚇跑它們。有時候嫌煩了,也就懶得管他們了,隨它們吃好了。那時候我常常覺得它們也很可憐,吃糧食也是為了生存。有時候人們也會在地里扎個稻草人來嚇唬雀鳥,以獲得糧食最大的收成。長大了才明白,對于麻雀的益害評價,應持一分為二的態度,從全年生活過程來看,它主要以各種農作物為食,能盜食很多糧食,但在繁殖期間它常常以各類昆蟲為食,并用以育雛,對農業有一定好處,對保護城市綠化和林業有益。因此,麻雀被列為三有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一直以來人們覺得燕子是益鳥,常常在田間飛翔捉著害蟲,所以人們以最大的寬容來呵護著燕子,盡管它們在育雛期排泄的糞便把屋內弄得很臟,但人們卻不慍不火。小時候,老家堂屋的墻面上常常是燕子最佳的筑巢的地方,每到春來,燕子就從外面銜泥來沾在墻面上壘巢,每每看到燕子來回飛來飛去,我就常常在一邊悄悄觀察著,大自然創造的每一個物種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方式,我看著小泥巴越壘越高,不幾天就壘好了,然后就看見燕子每天黃昏就飛進屋里不再出去,和我們居住在一起,高高的看著我們怎樣生活,怎樣淘氣怎樣被父母愛憐,我們一家人怎樣和睦幸福的生活,我們也看著它們從壘窩到孵卵到育雛,再到雛鳥長大。它們和我們共同生活了一年又一年。小時候爺爺經常教誨我們要愛護鳥類,給我們講述鳥類的神話故事和鳥的神奇傳說,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對鳥兒有了一種特殊的愛憐。每逢外出串親戚或者在地里干農活時,爺爺總是提醒我們要把門虛掩著鎖上(農村那種老式的木門是將兩扇門板的門軸鑲嵌在門墩里,依靠門軸的轉動來開合的,所以常常關的不很嚴實,門鎖上,用手一推會自然形成一塊大空隙),免得燕子回來不得歸巢。我常常抬起頭來觀望燕子回屋時的行為,燕子爸爸或者媽媽捉蟲回來停歇在窩沿,而那些燕子寶寶們則張開黃黃的小嘴啊啊的叫著,燕子爸爸和媽媽就盡量滿足每一個寶寶的需求。
寫到這里,我想起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中對家燕生活的刻畫:“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叟千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飛散。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這首詩通過描述燕子育雛繁衍生息的辛勞來喚起兒女應知感念父母養育之恩,同時也體現了自然界鳥兒的靈性。
二十多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生存條件越來越好了,也許我們還不曾發現,隨著我們人類居住環境的改善,鳥類的可適生活環境正慢慢在縮減,以前與人為伴的麻雀和家燕被迫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從前在屋檐下棲息的麻雀,無處棲息就棲息在樓房外墻與空調外機的夾縫里,或者就在預埋的油煙機管道和空調排水的管道里,記得我們剛剛搬進新居的時候,每天打掃衛生總會在墻角發現一些水泥殘渣,我一看到處都好好的,這些殘渣是從哪兒來的呢?原來在我家臥室窗戶墻面上預埋的空調外接管道里面竟然棲息著鳥兒,有時候還聽見窸窸窣窣的聲音,我悄悄告訴兒子和愛人:鳥兒到咱家做客來了,不要驚擾它們。隨著我們新居生活的開始,那些殘渣再也看不見了,可能是鳥兒察覺了我們已經住進來了,它們搬走了。每次看到鳥兒停歇在我家的鋼筋防護欄上,兒子就會說:“快看,媽媽,小鳥到咱家做客來了。”每到這時,心里就有一種欣慰,孩子對鳥兒也有了喜愛之情,這正是我所希望的,讓孩子多關懷這些鳥兒,能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感悟生活的良好情操。
每到夏季,在我們居住的小區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燕子棲息在電線上過夜,數百只燕子排成的隊伍延伸數十米,我想這也許是我們人類生活環境影響著鳥兒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吧。麻雀和家燕天生與人為伴的生活習性,不管人類怎樣對待它們,總是不離不棄的相伴人類左右。
自然界還有更多的鳥兒在以它們的方式為我們人類創造者更大的財富,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人類的朋友,正是有了這些朋友我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試想如果沒有了鳥類,我們吃的糧食,吃的水果蔬菜早就被害蟲吃光了,靠農藥防蟲不僅投資大,而且農藥殘留還會產生藥害,所以鳥類的存在同時也保障了我們人類自身的健康。
自然界各種各樣的鳥兒都在以它們特有的生活方式維護著自然的生態平衡。據資料:一只大山雀一晝夜的食蟲量,相當于本身的體重;一只燕子一個夏季就可以捕食飛蟲兩萬五千多只。一只杜鵑一天就可消滅一百六十多條松毛蟲,一只貓頭鷹在一個夏季就能捕捉一千多只田鼠,可為人們從鼠類口中奪回一頓糧食,由此可見,鳥類對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我們身邊這些鳥兒朋友們卻常常因為自身的食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被人們捕獵,成為盤中餐,籠中鳥。它們如此善待人類,而我們人類卻不能覺醒。
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的強音,讓我們一起為鳥兒撐起一片祥和的生存空間,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