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事——感受新的生態保育理念
媒體:原創 作者:老黑
專業號:老黑
2009/6/1 18:58:50
從羅湖口岸到米埔,確切的說是從上水到米埔,以及米埔野外研習中心周圍的生態資源現狀看,我已從管理效果中明顯感覺到香港與大陸在管理方法上的不同。從上水到米埔的路上有樹但不多,且不是人工刻意種上的,象是飛籽長成的,沒有形狀,天然渾成。不象我們內地的廊道林,以路為中心兩邊排開一邊由一行到十行甚至更多不等。從上水通往米埔的路上所能看到的全是魚塘及魚塘邊上長的零星稀疏隨意擺布品種不一大小不等的樹,一馬平川幾十里外可清晰的看見山上的一切。路邊及魚塘邊的空地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蘆葦和雜草,野花到處都有,鮮艷明媚。只是臨公路兩邊50——100公分范圍內的草被割的很低。
這條路上沒有見到農耕地(在聽香港情況介紹和以后的野外參觀學習中也沒有見到耕地。倒是聽說這里的農村人將不用的耕牛放到山上任其自生自滅,去海岸公園回來的路上就遇見了一頭黃牛正在路中央喂小牛吃奶,司機停穩車,沒響喇叭,只到它們母子倆個緩緩離開,我們的車才繼續往前走。),后來才知道這一塊平原及上面的魚塘屬拉姆薩爾濕地(國際重要濕地,在那邊聽慣了這種說法,也就老這樣寫)的資源善用區,由基圍(他們說的基圍實際上就用土堤圍起來的魚塘或蝦池,只是面積大一些,海水漲潮時,將堤上的閘門放開,讓魚苗和蝦苗隨海水進來,退潮時將閘門合上,等魚蝦苗長大后,在退潮時用網放在閘門的出水口,蝦和魚就能收上來,基圍蝦就是由此而來。基圍里生物種類很多,魚蝦餌料特別豐富。)和后海灣的紅樹林及海灘組成的380公頃米埔濕地叫資源保護區。待到目的地一下車,舉目四周,高度現代文明與自然天生就是牽手共處,停車場和緊鄰的路上沒有紙屑和垃圾,不算樹林卻是樹林的林地內沒有一點人工干預的痕跡,是香港雨多氣候適宜植物生長,痕跡被掩蓋了,我不愿去多想。與研習中心為鄰的有幾戶散居的當地人,多為白色的兩層小樓,都在叢林綠色之中和碧波湯洋的池塘邊上,也很少能看出人工雕琢的痕跡。
這里很少能見到人,也許你不相信,香港給所有人的印象都不是這樣的,但這的確是事實,在那兒停留的三、四天內,除米埔工作人員外也不過十來個人,有鍛煉身體的(一人),有匆匆過客忙于生計的。
香港在生態保育(我們那兒叫培育保護恢復,他們這兒叫保育,我聽著親切,權且就這樣寫吧,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啥意思。)方面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順其自然,讓生物們各得其所,自愿組合,形成一個依賴與擬制并存的生物鏈,少或不加人工撫育或托育。內地很多地方的生態建設就和香港不一樣,特別是不少的北方城市,建設人居環境必有超出自然的想法,不但刻意追求整齊統一,還得色彩形狀相互搭配,還要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本地沒有的就花錢到外地買回來栽,只要人滿意,確切的說是決策人滿意,對植物來說,不管你適應不適應,實際上決策者們也不一定知道,拉郎配就拉郎配那有什么,植物們就根本不可能反抗,就是反抗帶來什么災的,說不了我都調走高升了,若是有可能帶來些疫源疫病的也只有等表現出來再說了。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各級政府是完全徹底的為著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環境建設和民生健康是我們執政的重點之一,言行科學才能合民心順民意。
在以后幾天的行程中,我看到的幾乎都是一樣的,山上沒見開礦炸石的,森林近乎天然原始,有很多現代化的設施都穿行在喬灌草混交的森林中,在山與山相接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透過車窗一會兒仰視山上的林木,一會兒俯視坡上的綠色波浪,根本看不見裸露的山體。在樹木較少的山上也全是綠色,這可能與香港氣候有關。在郊野公園近距離觀查林地生境,和我們這兒的深山老林沒什么區別(我曾經參加數次森林一、二類調查),腐葉把林中的土壤都染成了黑色。雖然來往人員很多,卻幾乎看不到垃圾,我們團的人都有同感,香港人相對素質較高,環境意識強。我跟在參觀團后面邊走邊想,這種管理方法將會節省很多開支,也非常利于生物多樣性之間相處,當然對消除污染也會更徹底,生態效益對環境的影響也會更大。我在香港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氣中懸浮物少,衣服不容易臟,特別是鞋,即便是下雨也不會臟。還有一個不能讓更多人知道的秘密,我在家幾乎天天要吃緩解血稠和擴張血管的藥劇然沒吃一粒,還感到很舒服,當然嘍,環境再好也不會立馬見效,也許還有其它原因吧。
香港沒有做資源培育工作,卻把資源利用控制的相當嚴,那兒的人把法看的非常高,幾乎沒人去觸犯它,就說我非常喜歡的吸煙吧,香港不允許在室內吸煙,不管在什么場合(我看到的是這樣),香港遵守的就相當好,如果是吃飯時你想吸煙,就在房外吸,逛商店你想吸就忍忍,出商店門再吸。隨便丟煙頭罰款一千五百元,不管是在路上,還是在人群比較密集的商業區,你就很難看到有丟棄的煙頭。根據香港法律規定,隨便進入濕地自然保護區罰款五萬元,因此誰也不愿意隨便被罰款。香港土地和其它資源比什么地方都珍貴,卻很少有人違法利用的。居李桂禪女士介紹,香港一千一百零四平方公里,六百九十八點五萬人,高度開發的地方僅占百分之二十五,適度開發的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還有近百分之四十沒有開發,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他們為生態系統的其它物種留出了生存空間,對污染物排放進行了嚴格的控制,生態良性循環的效果在這里就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人們在這里生存生活就感到有在別處享受不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