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木船蕩悠悠
蘆葦迷宮轉一圈
今天和小伙伴們分享喜訊:
沙家浜手搖船制作技藝成功入選
“常熟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沙家浜手搖船
手搖船作為江南水鄉傳統的交通工具,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和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日益多樣,幾乎已消失在普通人家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為保留地方特色,傳承水鄉文化,沙家浜景區營業之初就以休閑項目的形式將這門日漸消失的傳統技藝流傳了下來。其制作工藝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融合了周邊太倉、昆山、張家港等區域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技術特征。
目前景區從事手搖船制作的工匠共有15名,其中6人為手搖船制作專業制作人員,平均工齡在30年左右。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累積,使他們在木船船只的建造和修補方面均有著較高的技藝,如今,沙家浜景區河道內來往穿梭的手搖船不少便是出自這些工匠之手。
手搖船制作工藝嚴謹而復雜,包括木料選擇、配料斷料、刨板、拼船、打麻、油船和下水共有七個主要步驟,其中拼船、打麻和油船三個環節尤其需要木匠們憑借老道的經驗和手感來慢慢打磨。從選料到打造完成,一艘手搖船的制作通常需要2-3個工匠花費2個月的時間,下水后,每年需上岸維護,上油、更換破損配件、加固,這樣的船只經久耐用,通常能用上20年。為展示這一傳統技藝,在鮑家漁村為游客設置了制作和展示區域,北后門及北后門區域則為木工加工區。
手搖船制作工藝:配料
手搖船制作工藝:打麻
目前,景區已制作手搖船49艘。游人泛舟蘆蕩,在欣賞到沙家浜濕地的別樣風光的同時,還可以聆聽船工講述蘇南東路抗戰故事和沙家浜革命故事,身臨其境感受到古老的手搖船造船技藝在這里傳承。
手搖船制作工藝:下水
沙家浜的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手搖船的制作技藝,還有石灣山歌、水鄉婚俗、江南船拳、蘇式糕點制作技藝、沙家浜爊貨制作工藝等。
石灣山歌被譽為吳歌的主要原型,枕河而居的沙家浜人以歌聲隔岸對答抒發情感的原生態交流方式,因其曲調優美漸漸形成了一套沙家浜地區獨有的山歌體系。為了弘揚和傳承山歌文化,景區專門組建了“阿慶嫂山歌隊”,每天為游客帶來精彩的石灣山歌表演。
沙家浜水鄉婚育習俗是一種地方習俗,體現了水鄉生活特點與江南崇文重禮的心理特點。近年來,沙家浜景區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挖掘恢復本地的水鄉婚俗,在景區內建設沙家浜水鄉婚育館,并提供了游客可參與體驗的水鄉婚俗表演和相關研學課程。
太湖流域是“江南船拳”的發源地,而蘇州的沙家浜、越溪、北橋三地則是其傳承流布地。沙家浜風景區被授予江南船拳傳播展演基地,目前建成了專門的船拳文化館。為傳承保護船拳文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京劇《沙家浜》家喻戶曉,各地游客也是慕名而來;糕點鋪的蘇式糕點軟軟糯糯,香甜可口;沙家浜爊貨,吃起來嫩而不爛,豐腴肥美,手留余香;沙家浜蘆根茶,汲取天然蘆葦與雪梨、胡蘿卜、荸薺等食材,一起文火熬煮,清甜美味,清肺潤喉。
京劇《沙家浜》現場演出
目前沙家浜的石灣山歌、水鄉婚俗、江南船拳入選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沙家浜手搖船制作技藝入選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蘇式糕點、沙家浜爊貨、沙家浜蘆根茶的制作技藝已有多年的歷史,為了能更好的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匠心技藝,接下來我們會將沙家浜蘇式糕點制作技藝、爊貨的制作技藝、蘆根茶的制作技藝進行非遺申報。讓更多的人通過地方的特色產品及技藝了解沙家浜當地民情風俗。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