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秋,我第一次在杭州過中秋節。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淮陽人也好在游客面前夸口:“南有杭州,北有陳州;南游西湖,北游龍湖”。不管別人怎么說,在杭州過中秋節,我真有與在家不一樣的感覺。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祖國各地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風俗,過中秋節的形式,也有很多不同的講究和說法,但有兩點是一致的,一是吃月餅,二是賞月。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秋吃月餅,那該是很久遠的傳統吧?其實,宋朝以前,完全沒有月餅什么事,唐代頂多提到“玩月羹”,據考證是桂圓、蓮子,藕粉做的,但也不是月餅。它真正誕生,就在杭州。記錄南宋臨安城風俗的《夢梁錄》里,其中有一卷“葷素從食店”,寫當時的“蒸作面行”會賣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等等。“月餅”二字,第一次閃亮登場。不過,書里寫中秋節的情景時,說王孫公子登軒玩月,卻完全沒提要吃月餅這回事。周密在稍后的《武林舊事》里,同樣記載了月餅,但也沒和中秋配對。這說明,當時月餅已經成為杭州人愛吃的面點,但跟中秋節沒有一點關系。
月餅第一次和中秋節好上,得等到明朝,而且多虧了一位太監。他叫劉若愚,是萬歷、天啟年間的太監,但在崇禎二年,被列入魏忠賢黨附入獄,當然這是冤案。所以,他在坐牢時,用了十二年時間伸冤,寫了一本《酌中志》,回顧宮中之事,其中寫飲食的第二十卷里,細細寫了八月十五,家家供月餅,而且吃不完還可以風干放到年三十再吃,成為“團圓餅”。到了清代,月餅徹底成了中秋的象征,而且已經有酥皮月餅了。詩人、美食家袁枚的菜單里,有“劉方伯月餅”和“花邊月餅”一個是山東細面做酥皮,松仁、核桃仁、瓜子,豬油等為餡,一個是豬油拌細面做酥皮,餅有碗這么大,四周掐成菱花邊。
孩童時,吃月餅是一種享受。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吃的月餅就一種,圓圓的、紅紅的、硬硬的,里邊有青紅絲,冰糖、花生仁,十分簡單,十分好看,也非常好吃。十五晚上,一家人圍坐在院子里,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挺有趣兒的。后來,日子好過了,月餅的品種逐漸增多,什么棗泥餡、哈蜜瓜餡、多味餡、肉餡等,有的新式月餅,我從來沒見過,也叫不出來什么名字。再后來,月餅的包裝越來越氣派了,什么圓盒的、方盒的、木盒的、鐵盒的,超市內各種各樣的高檔月餅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接。至于那些動輒幾千塊錢一盒的月餅,甚至上萬元的價格,那就不僅是月餅的價值了。
今年,杭州和家鄉淮陽一樣,天價的月餅不見了,老百姓喜歡的月餅好吃不貴,大眾口味受人青睞。居住在杭州的淮陽老鄉,經過商議,最后決定,三家一塊過中秋。各家都把最好的月餅拿出來,一起品嘗,吃不完,就互相交流,一家買了三四種,經過這么一交流,就變成了十多種。
吃罷月餅,只等賞月,可是,十五這天,杭州是多云轉陰天氣,晚上的大戲只能看“彩云追月”了。大伙兒一致同意改變計劃:白天到錢塘江觀海潮,晚上去西湖欣賞音樂噴泉。
從筧橋機場出發到錢塘江大約一個小時,坐在車上我一直在想,過去都是在電視上看潮起潮落,如同夢幻,今天終于可以大飽眼福了。據了解,農歷八月十八前后,是觀賞錢江潮的最佳日子,“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受“超級月亮”影響,錢塘江潮水兇猛,觀潮高峰隨之而來。觀潮節來臨之際,每天有十多萬人來這里目睹錢江潮的自然景觀。氣勢磅礴的錢江潮,讓人們了解了什么叫壯觀,什么叫神奇,什么叫震憾。這里有十五大觀賞點,去人最多的地方是三堡、九溪和蕭山美女壩。三堡船閘是標志性建筑,很多周圍的居民喜歡到這里觀潮。潮頭在撞擊船閘時,往往會掀起巨浪,有時候浪頭會騰空20多米。九溪是游人最容易到達的觀潮點,而且很多到西湖景區游玩的游客也會順便到九溪觀潮。所以,很多人在九溪觀潮,就是直接站在之江路的人行道上看。蕭山美女壩是最出名的觀潮點,連日來每天都有大批游客一大早就來到這里。每當潮水涌來,在美女壩就會形成“回頭潮”,這樣的壯觀之美,在別的地方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
傍晚,我們站在西湖之畔,聽著“彩云追月”、“喜洋洋”、“小夜曲”等美妙的音樂,欣賞著忽高忽低、忽聚忽散,變幻莫測、多姿多彩的噴泉造型,不由想起了家鄉的龍湖,此時我們仿佛站在太昊陵前的伏羲文化廣場,仿佛站在安居苑附近的觀荷棧道,仿佛站在東方神話水上游樂園北岸的新建碼頭。我們相信,這樣的人文景觀,不久將會在淮陽龍湖之畔精彩上演。
今年的中秋節,恰遇二十四節氣的“白露”。關于白露,有很多詩句和諺語,從這些句子中便可知道白露節氣的特點。“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說的是白露節氣,陰氣漸重,老人和小孩就不要赤膊了。古詩云:“日照窗前竹,露濕后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說的是此時天高云淡氣爽風涼,可謂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時節。但此時節,地球上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舜亡。天文年歷顯示,中秋佳節和白露相遇,幾十年才能有一次機會。二者上次相逢是在一九五七年,下次則要等到二O五二年。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天真真切切應了杜甫的這聯名句。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