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濕地公約》發布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全球共有25個城市入選,盤錦便是其中之一。盤錦隸屬于遼寧省,位于渤海最北端遼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帶,擁有遼寧省最大面積的濕地,其自然濕地面積達2165平方公里,有“濕地之都”的稱號,是眾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的中轉站和繁殖地。
馬嘉是土生土長的盤錦姑娘。她從小就喜歡大自然、喜歡小動物。兒時在灘涂上撿拾泥螺、捕魚抓蟹的美好記憶和玩耍經驗,成為她對盤錦濕地最初的感知和認識,讓她對家鄉的灘涂和鳥類有一種特殊的愛和責任感。
長于濕地 教于濕地
“我的書架上擺放著3本與濕地有關的書:《我的濕地鳥類朋友》《云中的風鈴》《大自然筆記》,每有空閑便隨手翻翻。”這是馬嘉最初從科學的角度認識濕地和鳥類的途徑。2015年9月,馬嘉來到盤錦市遼河油田興隆臺第一小學(以下簡稱“一小”)工作。2015年10月,濕地國際、盤錦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一小”聯合舉辦“2015年濕地學校網絡暨黃渤海濕地保護網絡交流會”,馬嘉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在交流會上,濕地保護專家、研究學者關于濕地環境教育經驗、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濱海濕地環境保護對策等內容的發言,讓剛入行的青年教師馬嘉驚嘆不已。這一次,馬嘉不僅對濕地有了系統、深入的了解,還堅定了自己參與濕地保護的決心,萌發了“保護濕地生態要從娃娃抓起,為建設更好的生態環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的想法。2017年9月,馬嘉開始擔任“一小”一年級4班的班主任。這個班她一帶就是5年。
“剛開始接觸一年級的小朋友,我就知道,不僅要對他們的學習生活負責,還要正確地引導他們的興趣愛好。”馬嘉相信,孩子小時候接觸到什么樣的教育,就可能培養什么樣的性格。馬嘉開始慢慢地給學生講解濕地和鳥類知識,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活動,帶著學生們參觀濕地、參加觀鳥活動等。“我從小就很喜歡鳥,來學校工作后常常跟著少先大隊輔導員夏秋主任開展護鳥活動。夏秋主任很早就開始關注鳥類保護,并持續帶著學生們一起參與保護行動。她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開展環境保護和教育活動。我也是受她的影響,開始觀鳥,參與護鳥工作。接觸越多,我越覺得前輩們做的這些濕地、鳥類保護工作,真的是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從前輩們的行動中獲得力量的馬嘉,又將自己的熱愛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
候鳥日主題班會
“一小”有一個傳統,就是每個班級需要根據各自的興趣特點,為班級選定一個主題,并向學校提出申請,獲批后這個班級就是所定主題的模范班級。2019年,馬嘉與班級的學生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將班級定為“愛鳥班”。這是她和全班學生的共同選擇,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
2021年“世界候鳥日”,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走進校園,與“一小”師生一起開展“讓鳥兒在校園中歌唱”主題班會。馬嘉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指導他們提前查閱資料,了解鳥類的生物學習性,動手制作一件與鳥類有關的手工作品或者表演一個與鳥類有關的節目。在班會上,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漂亮鳥巢、頭飾,還用歌聲、鳥類行為模仿等表達了自己對鳥兒的喜愛。
“一開始他們可能只認為小鳥很好看、很可愛,后來他們自發地知道應該保護鳥、保護它們的棲息地環境,從而保護我們的家園;現在有的學生不僅能辨識鳥,還能講解它們的生活習性。這是我第一次當班主任,陪著學生一點點長大,我也跟著他們一起進步和成長。”盡管開展這些活動要占用自己大量的休息時間,但馬嘉覺得很值得,也做得很用心。
馬嘉經常對學生說:“鳥類擇地而棲,用翅膀指示著一座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希望我們能通過努力守護鳥類的生存環境。如果它們每年都回來,那么我們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候鳥日主題班會
學校為濕地保護教育護航
馬嘉所在的“一小”始建于1972年。這是一座生態型的花園式學校,不僅具有優美的校園環境,還構建了比較健全的綠色教育體系。生態環境教育一直是該學校的辦學特色。“我們學校非常漂亮。”馬嘉特別自豪地說。
綠樹成蔭、花果壓枝,這個校園擁有花壇、草地、樹林等形式多樣的綠地景觀,布滿了山楂、蘋果、柳、玉蘭、楓香、海棠等植物。“孩子或者家長、老師進入學校,都能感覺到這個學校不只有鋼筋水泥的教學樓,而是充滿綠色,是用心設計的校園。”這是馬嘉心目中的花園式校園。2010年,一小被遼寧省環境保護廳、遼寧省教育廳授予“環境友好學校”稱號。
早在1985年,“一小”就已經開始探索和開展環境教育、環境保護活動和課程,至今已有37年。校園內建有濕地博物館、環保展室,向學生介紹和展示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價值、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知識。教學樓每層教室外廊道的墻壁上都掛滿了與盤錦自然景觀、學生環保活動、濕地和鳥類保護有關的宣傳資料和圖片。這是學校開展濕地保護教育的窗口之一。
勞動教育是“一小”的重點課程之一。校園內的山楂園、生態教育廊道以及兩個勞動教室,是全校學生進行勞動實踐的主要場所。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在校園中搭建生態教育長廊,用廢舊的飲料瓶種植了上千瓶植物。這些植物是學校開展環境教育、勞動教育課程最好的教具。學校為各班級劃分了生態教育長廊責任區域,要求其對該區域進行管理,比如為植物澆水施肥,撰寫并展示觀察日記等。每學期,學校還會以生態長廊為主題組織征文比賽、“植物畫”創作、“種植小能手”評選等活動。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
世界地球清潔日活動
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培養社會創新思維的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為了更好地開展科學課,彌補小學科學教材在地化的不足,“一小”組織學校教職工,根據不同學齡段兒童的學習特點、要求和學校現有的資源情況,自主編寫了校本教材,將科學、勞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等理念和知識融入課堂。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增強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要求: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過程;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樹立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這也是“一小”一直堅持踐行的生態環境教育理念。
2003年,“一小”被盤錦市環境保護局、盤錦市教育局命名為“盤錦市綠色學校”“盤錦市綠色標兵學校”;2004年,被遼寧省環境保護局、遼寧省教育廳授予遼寧省“綠色學校”稱號;2007年,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教育部評為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進學校”;2012年,被《環境教育》雜志社授予“全國環境教育示范學校”稱號,并榮獲中國學校環境教育最高獎項——“地球獎”;2013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示范學校”稱號。
盡管學校提供了強大的教育支持和豐富的教育資源,馬嘉仍覺得不夠。“我覺得在孩子和鳥類近距離接觸這方面,孩子能走出去親身觀察的機會不多,多是通過圖片或者老師講解來了解鳥類。即使能出去,出于對學生安全和減少對野生動物影響的考慮,每次也只是小部分孩子參與。光是看圖片、聽講解,沒有實地去看,學生的感受也沒有那么深。所以,我還是希望多給孩子們創造能參與各項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真真切切地去看見和感受鳥是怎么生存的,這樣他們才會理解保護的意義。”于是,她帶著學生參加“野生鳥類放飛”“濕地鳥類生存現狀考察”“遼河岸生態調研”“紅海灘清灘”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積極為孩子們搭建參與戶外活動的平臺。
每年愛鳥周期間,馬嘉都會帶著學生舉辦形式不同的愛鳥護鳥活動,比如走進濕地進行自然觀察和自然筆記創作,引導學生去了解和關注濕地與水鳥的生存環境,以及理解濕地保護意義。“保護濕地,不僅是保護珍禽異鳥,也是保護人類自身;不僅是保護人類的今天,也是保護人類的明天。”通過不斷的講解、豐富的活動,學生們對自己的家鄉越來越了解、越來越熱愛,對濕地及其物種有了更多的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責任心也越來越強。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都積極爭做濕地、鳥類保護的小宣傳員和小護衛員。像前輩們對馬嘉的啟發和引導一樣,馬嘉的一言一行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她的學生,在學生心中深埋了一粒保護的種子。
遼寧盤錦湖濱公園 宗樹興攝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