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紅薯葉(放歌六十年)
媒體:原創 作者:老黑
專業號:老黑
2009/9/21 11:22:26
雖然小雨伴行,沒有天高云淡,心情亦然開朗,因為我要回故鄉。
家,是溫暖的港灣,何況是老家,生我養我的地方,每一次面對,都有說不完的感受。她是社會的一個單元,點滴變化都預示著社會文明的進程,代表著家鄉人的生活理念,牽動著我這個游子的心。
車下高速便沒入茫茫綠海之中,雨和霧也和綠海成了一體,只有水泥路象銀帶似的在綠海中劃出一條廊道,起伏著伸向遠方。
“拽些紅薯葉吧,到老家烙幾個菜饃體會一下以前的生活。”看到一片紅薯地,老伴兒若有所悟地說。
把紅薯秧上嫩葉掐下來拿在手上,我不由得思緒萬千。在我們這個靠天吃飯的丘陵地帶,當時只有紅薯產量最高,秋作物紅薯種植面積最大,不夸張地說,我就是吃紅薯長大的,雖然它在我的胃里產生的酸性物質曾使我異常難受,但我還是非常感謝它,因為它使我有了健壯的骨胳,支撐我暢游知識的海洋,具備了走出這片熱土報答撫養的資本。清楚的記得,六十年代初期,要想去出過紅薯的地里拾些被霜打的紅薯葉,那是要經過政府批準才行的,看護的民兵背著槍,都是歷史清白思想過的硬的中堅分子。當時只有教師才可以少量的拾一些回家煮湯喝,一般群眾是沒有這種待遇的。當時物資匱乏,教師就是祖國的未來啊,我們可以理解。
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紅薯葉沒有那么緊張了,但生產隊仍然要派人看護,因為那時糧食產量低,雖然生產隊按勞六人四的政策分糧,大人們多的家庭往往沒等到下次分糧就已經沒米下鍋了,細水長流水長流的家庭都是一年菜半年糧這樣過的,當時的農村幾乎全是以糧為綱也沒什么菜,紅薯葉便是主要的付食,再加上飼養家禽家畜也都以此為主料,所以即使種植面積再大,要是沒人看護是很難保證豐收的。
就是在我走出這片熱土的改革開放初期,紅薯葉仍是村組和群眾關注的焦點。
我望著地里生長茂盛沒有采摘痕跡紅薯秧心里正在疑惑,從對面路上過來了一位老者,我想這下麻煩了,按照記憶中的規矩,肯定是被帶到生產隊隊部聽后處理,罰工分罰款是少不了的,現在雖然分地到戶了,賠償損失是一定的了,我滿臉緋紅地硬著頭皮等著老人過來說個數,手也情不自禁地伸向了裝錢的口袋。
誰知老人笑瞇瞇的走過來,非旦沒有責怪的意思,還說,多拽些,這東西有營養,以前的人非常喜歡吃。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忙不迭地一邊給老者遞煙套近乎,一邊打聽其中原因。
現在誰還吃這呀,大米白面吃不完,雞鴨魚蝦蟹、時令蔬菜挑著吃,種紅薯都是為了吃稀罕,看你象是從城里回來的,一定是想體驗一下過去的生活吧。你們也一定知道城里的紅薯及加工產品的價格,一定知道它已經上了星級賓館的餐桌上了吧。過去我們這兒人吃紅薯葉畜禽吃紅薯葉,那是沒辦法,現在不但人不吃了,畜禽養殖也都規模化和現代化了,都有配置好的飼料,那還象以前養成個豬要一兩年。現在咱家所有的地方,紅薯葉你盡管拽,沒有人會說你一句的。
家富了,我從心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