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擔憂人類的命運——讀楊光長詩《詩人·預言》
文/山城子
“戰爭的危險性如何?/ 這是當前令大家心驚肉跳的問題”。這兩行詩,是肖伯納《依我看》中的句子,被詩人楊光引來做了《詩人·預言》(發表于《北美楓》2007第4期)一詩的題記。這無疑是在提醒人們:如今戰爭的危險性依然存在,人類的命運依然令人擔心。
這首長詩共87行,分為五個部分15個小節。
讀長詩需要梳理,還原詩人寫作時可能的提綱。盡管一般沒有這個東西,都是信馬由韁。但讀者完全可以找出這個來,以幫助理解。我是這樣還原的:
第一部分:3小節。依次寫詩人的預言(希冀、期許)、詩人群體的精神生活狀態,以及這種狀態與現實的反差;
第二部分:3小節。寫人類戰爭的尷尬,以及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壓力,并試圖“扶正”的心情;
第三部分:2小節。寫長期以來戰爭造成的災禍,并提出“為誰而戰”的質疑;
第四部分:3小節。寫詩人審視現實的痛苦,告誡戰爭危險依然存在,指出正是戰爭帶動工業發展,而造成了生存環境的破環;
第五部分:4小節。反復強調現實的痛苦,并在痛苦中痛苦地憧憬、希望與無奈——現實正在圍剿詩人的預言(希冀、期許)。
說“深深擔憂人類的命運”,這是我在還原所謂的寫作提綱中,從詩文本的閱讀中深深體會到的。你沒法不體會到。因為詩人在“預言”之后,就被“戈予的淤血卻無法跨越/ 青銅的反光還映照瞳孔洶涌的血和苦難”給深深地揪住了。于是“想起刺向盾牌和骨頭的鏗然/ 戈予在羞辱的失語中僵臥千年”,何況 “戈予僵臥的對峙使所有的鴻溝夸大/ 焰火的長舌四處亂卷”呢?
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人類的戰爭或征戰史。不必說直接的受害人就是貧民老百姓。一如詩中說的“戰士的尸骨一次次提升球體的厚度人心的高度”我國戰國時代就有“坑殺十萬”的記載,不必說日本入侵南京時的大屠殺了。再往眼下看美國大兵在伊拉克已經死了多少?就更不必說伊本國的數萬平民的陰魂了!而那些穩操權柄的人們,卻毫發無傷。那么他們是為誰而戰呢?這正是詩人因為擔憂人類命運不能不提出的問題。就在第三部分的結尾處,詩人大聲地喊了出來:“我們為難而戰為誰而戰/ 為---誰----而-----戰”。
接下來詩人喊出的是“二千年后的一場戰爭無法避免”,一下子從古代跳到了今世。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正在向著多極化的趨勢發展,一兩個大國主宰世界的歷史已經走在尾聲當中了。盡管如此,現代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這是因為戰爭的根源——大資本的壟斷與擴張依然存在,其賴以生存的資本主義的制度依然沒有走到最終腐朽的階段。特別是大軍火資本的存在,火車頭一樣拉動世界的工業向前迅跑,哪里顧及環境的被破壞,近百年的污染積累已經逼使大自然開始反抗了——海嘯嘯去20萬,而今風災也能災去10萬,我國的雪凝不過是小意思了!這一切如何不令人擔憂哪?請看:“無形的玄鳥成群結隊地飛來/ 它們抖落黑色的羽毛黑色的吶喊”、“地震洪澇泥石流海嘯颶風火山灰……/ 黑色的不安整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 “牛羊沒有方向的四處遷居/ 猿鹿虎豹八方奔突面壁臨淵”等等,這些意象沒有一點夸張的意思,實在是極其令人擔憂的生動形象的寫照呀!“詩人瞳孔放大 -----/二千年后的一場戰爭無法避免”——這是怎樣地一種驚心動魄地擔憂哪?人類呀!
誠然,這樣的擔憂如果寫成演說辭,一定痛心疾首、雷胸頓足了。或許要用很多的反詰排比句,以淋漓盡致地傳達真情,感染聽眾。詩畢竟是另外一種藝術,具體說是語言的一種藝術,它的感染力在語言上。青年詩人楊光在這首長篇抒情詩中,是很講究語言的修辭的。只有積極地進行修辭,詩文本才能呈現出詩性,才能抓住喜歡讀詩的人,才能實現詩的社會性功能。
楊光在這首詩中使用最多的修辭是借代。比如“女人的容顏”“ 季節更替”“ 芳艷”“ 裙裾”“硬度”“酥軟”“ 戈矛的淤血”“ 青銅的反光”等等,這僅是在第一部分里15行詩中出現的,后面就不一一都找出來了。僅這幾例就可以看出詩人在運用借代修辭格上的創新。比如“ 芳艷” “酥軟”形容詞竟成了事物的借代體,還有 “硬度”這樣的術語名詞,也成了借代體。它們的成為借代體可以致使詩語言變得新鮮活潑,讓讀者享受到語言的魅力,激發審美情緒的產生和濃厚。如果只說“呀呀我是如何如何地擔憂呀!地球就要毀滅了”就沒人看了。
再就是多組典型詩句的多組多次的反復格地運用,已經成為這首詩的很明顯的特色。這些典型的詩句有:“預言和黃金的殿宇”、“ 詩人不是男人不是女人/ 一個無影無形無輕無重的預言者”、“ 二千年前的戰爭無法避免”、“ 二千年后的一場戰爭無法避免”、“ 黑色的繩子一根根從屋頂垂下”。
與此同時加進來的回環,更具語言的魅力與美麗。請看第四部分中的這幾行:“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人獸蟲魚草木泥沙草木泥沙蟲魚人獸/ 誰是誰呢誰是誰呢誰是誰/ 人獸蟲魚草木泥沙草木泥沙蟲魚人獸”。
如果沒有這些積極修辭(其中的比喻也不少)格的穿插使用,這首詩就沒有美感了。沒有美感帶著讀者走,如何把詩人對人類命運的擔憂,激情滿懷地傳達給讀者呢?
2008-5-12
于黔中文化村
附相關銜接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