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術文章稱,起源于萬年前的水稻,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成為我國繼小米和小麥之后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最近五百年來,雖然受到玉米、番薯和馬鈴薯等外來作物的挑戰,但并未撼動其優勢地位。
由此想到,同樣原產于南美洲的玉米、番薯和馬鈴薯,在我國卻表現有百利而無一害,特別是沒有成為人人喊打的外來入侵物種,這是什么原因呢?
是植物本身的特點嗎,譬如有細胞壁,有葉綠素,沒有神經,沒有思維,多以無機物為養料自我合成營養物質,謂之自養,行固著生活而根深葉茂。而動物沒有細胞壁,卻有神經和思維,通過植食捕食獲取營養物質,謂之異養,可以自主活動而虎嘯深山、魚翔淺底。
所以,動物容易成為入侵物種,像現在大家頭痛的鱷雀鱔、巴西龜、福壽螺等。不過植物也有啊,像加拿大一枝黃花、大米草、紫莖澤蘭等。那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原產外國尤其跨洲過海南美洲的農作物,在引進之初是不是也有入侵性呢,歷史久遠,似乎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約一百年前新西蘭引進我國的獼猴桃,不知道當初有沒有一個入侵過程,是怎么成為該國著名水果的。按說新西蘭和我國地理隔絕遙遠,又是島嶼國家,生態環境高度脆弱,入侵可能性是很大的。據說歐洲人給澳大利亞帶去一些動物,入侵強烈,導致當地一些物種滅絕,所以澳大利亞野生動植物不夠豐富,現在更是袋鼠當家。
我國也有入侵他國的原產物種,如塊根富含淀粉且具藥用價值的葛藤,先到日本,再傳到加拿大、美國。新世紀之初,有報道稱葛藤在北美不受土地和氣候條件限制,到處都能茂盛生長。全國政協領導看到后,批示環保部門研究將葛藤用于治理沙化土地。經查閱資料并咨詢相關專家,得知葛藤在本土生長一般,雖然自然分布廣泛,但受氣溫限制在天水往北人工移植就不能生長了。原產亞洲的鯉魚,近年時有在美國泛濫成災的報道,但在我國還得大量人工養殖。
看來外來物種入侵與否,也很復雜,地球村有不同的村落,各個村落的物種組成、外來物種的歸化情況不太一樣。各國沒有外來物種不可能,一方面自然力不斷推動著物種再分布,非人為力所能左右,另一方面為豐富物質文化生活,國家間也會有一些物種的交流,互通有無。但是不是一定會成為威脅本地生態系統和本土物種的入侵物種,可能也有個漫長演變過程。
一些確實好、經濟上有需要的物種,不能因噎廢食拒之門外,來了也可能會有入侵傾向,那就必須加強管理,控制入侵范圍,看看能不能歸化。一些明知入侵可能性比較大的物種,特別是像鱷雀鱔之類的邪惡種類,就必須從源頭上把關,不讓進來,萬一沒有把好關進來了,那就要亡羊補牢把好是否允許繁育、進入市場的關。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